一年一度的市兩會,是總結過去一年的“復盤會”,更是著眼于新的一年的“動員會”。
圓桌觀察員注意到,今天亮相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2025年把“提質增效、創新轉型”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工作。簡簡單單八個字,清晰明了、求真務實,高度凝練了蘇州對全年工作的總體謀劃。
2025年,“十四五”發展規劃即將收官。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但國內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并沒有改變。蘇州在此時亮出“提質增效、創新轉型”,其中大有深意。
一
提質增效,究竟意味著什么?
首先意味著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這離不開產業和技術的迭代升級;其次意味著經濟發展效率的提高,而這又與發展方式的變革息息相關。
蘇州,有著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和科創底蘊?!墩ぷ鲌蟾妗凤@示,2024年,蘇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7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4.69萬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4.15%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更是提高到了54%。
對這樣一個厚實而充滿爆發力的經濟基本盤提質增效,未來所收獲的高質量發展紅利是難以估量的。
有多個政府部門人士告訴圓桌觀察員,立足“蘇州制造”“蘇州創新”和“蘇州服務”三個方面,齊頭并進推動提質增效,背后是蘇州不斷鞏固發展優勢、矢志改革創新的新追求。而通讀報告,蘇州的提質增效如何展開,已經有了清晰的眉目。
蘇州的制造業底蘊十分深厚。
推動“蘇州制造”提質增效。這要求蘇州著力推進制造業能級躍升,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加快構建“1030”產業體系,打造“智造之城”。《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蘇州要推動更多先進制造業集群向世界級邁進,加快傳統產業煥新升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先進材料、光子、商業航天等優勢領域,持續壯大先進產能,搶先布局未來產業。蘇州將力爭高新技術產業、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提高到55%和40%。設立1100億元新型工業化系列基金,新增制造業授信額度5700億元,新供產業用地2萬畝以上。支持鏈主企業并購重組、做大做強,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0家左右。
推動“蘇州創新”提質增效。這從源頭上說,就是要著力提升技術創新策源能力,打造一流創新生態。根據《政府工作報告》,蘇州要在2025年加快建設“一區兩中心”、桑田科學島等重大載體,深入實施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布局建設一批實驗室、科創平臺、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大力培育科技領軍企業,年內有效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到1.85萬家以上。強化科技招商,新增人才科創項目超1萬個。全面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企業研發投入增長8%左右,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到90%。
推動“蘇州服務”提質增效。這需要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要求,全方位深層次打造高水平營商環境。《政府工作報告》表示,蘇州將進一步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常態化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開展“換位跑一次”行動。依托企業綜合服務中心,建立統一的企業意見建議辦理機制,提高涉企服務效率。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健全高成長性民企發現培育機制,開展中小微企業滿天星“企航”計劃。堅守契約精神,推出政策明白卡,促進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達快享,及時兌現政策承諾。
可以說,從上述三大領域推動提質增效,既牽住了制造業這個經濟發展“牛鼻子”,又理順了源頭創新和生產實踐的全鏈條關系,為蘇州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夯實了基礎。
二
創新轉型,其底層邏輯,便是以改革為抓手,利用有的放矢的改革所釋放出的制度紅利去賦能科技與產業創新,持續培育產業新增長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助力蘇州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行穩致遠。
相關人士告訴圓桌觀察員,《政府工作報告》之所以要把“創新轉型”與“提質增效”一并列為2025年的核心工作,也正是號準了蘇州正處于推進新型工業化“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關鍵節點的這根脈,亟需用好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源源不斷涌入的科創人才,是加速推動蘇州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
人才,是驅動創新轉型的核心力量。唯有更大力度引育科技創新人才,城市的創新轉型才能始終充滿智慧與青春的活力。
為此,《政府工作報告》對2025年蘇州的人才引育工作作出了明確安排——貫徹實施百萬人才新增計劃、建立百校千企聯盟、設立百億人才基金,開展產業人才“卓越行動計劃”。積極探索“獵頭+資本+項目”市場化引才路徑,暢通企業薦才渠道,精準引進產業科技創新急需緊缺人才,引留高校畢業生20萬人以上。
“2025年,蘇州要著力打造一支與產業體系發展相匹配的卓越企業家、卓越工程師、卓越工匠隊伍,新增人才科創項目超1萬個,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這幾句話我印象特別深。”一位來自企業的市人大代表走出會場,向圓桌觀察員如此分享了自己的與會感受。
蘇州的高新技術產業,將成為科技體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沒有科技體制改革的強勢賦能,一座城市的創新轉型進程就缺乏內生動力。因而把科技體制改革推向縱深,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廣泛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在如今的蘇州看來已是迫在眉睫。
《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2025年蘇州要深化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先使用后付費”等改革,建立與市場收益直接掛鉤的配套獎補機制。建好用好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高效運行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健全知識產權保護網絡,完善海外知識產權糾紛預警、跟蹤和應對機制,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55件以上。
圓桌觀察員還注意到,高度重視并全面布局“為有源頭活水來”的金融滴灌“組合拳”,是未來蘇州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政府工作報告》顯示,蘇州會推進“科創指數貸”新模式,引導金融機構“見分即貸”。優化重大技術攻關風險分散機制,提升科技保險支撐服務能力。做大科技創新引導基金,引導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做大做優并購基金,持續打造開放包容、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
顯然,“提質增效、創新轉型”作為2025年的核心工作之一,其內涵并不限于此。扎扎實實、踏踏實實,一年比一年把事情辦得更好,讓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等每一項工作都有進步,更是蘇州上下滿懷信心、有條不紊開啟新一年的生動體現。
聚焦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走在前、做示范。帶有這樣的光榮使命和行動自覺,蘇州的2025年,步伐堅定、前景可期。
(圓桌觀察員/零零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