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觀察員/零零漆
2025年“新年第一會”,蘇州確立了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新目標,力爭圍繞“1030”產業體系,加快打造四大萬億級產業,培育15個超千億級產業,2026年規上工業總產值站上5萬億元新臺階。而緊接著的市兩會,蘇州又部署了進一步提質增效、創新轉型,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具體舉措。
圓桌觀察員注意到,2024年,深圳已官宣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5萬億元,坐穩了國內“工業第一城”的位置;而蘇州完成4.69萬億元,位列第二。在復雜嚴峻宏觀形勢面前,要想再上一個萬億級臺階,2025年對蘇州來說,注定是關鍵一年。
5萬億這道大關,蘇州怎么闖?從近日蘇州各板塊接連展開的具體行動中,可以窺見一斑。
一
堅持工業立市、興市、強市的蘇州和深圳,一直是國內發展的“雙子星”。2021年,深圳、蘇州規上工業總產值攜手跨入4萬億元門檻。僅僅過去3年多,雙方再次來到了5萬億元的關口。
這正是“中國制造”強大活力的體現。而蘇州作為一座普通的地級市,取得這樣的成就,難能可貴。其背后,十個板塊各顯身手、齊頭并進,以縣域經濟支撐全市發展,更是值得稱道。這也正是蘇州下一步發展的核心支撐。
比如,全國百強縣之首的昆山,始終認定制造業是推動發展的關鍵所在。1月11日,昆山召開新型工業化推進會議,明確提出要力爭在規上工業總產值1.2萬億元的高點之上,2025年再邁一級“千億臺階”——總量突破1.3萬億元。而昆山的重點舉措之一,是推動更多優質企業進群入鏈、聚鏈成勢,加快培育1個萬億級、3個千億級和11個百億級產業。
昆山制造業不僅量大,而且質優。
同樣作為蘇州發展的重要一極,2024年,蘇州工業園區整整30歲。從“奔三”到“奔四”,園區果斷拿出了加速發展的勢頭,來開啟下一個十年。1月6日,園區的“新年第一會”發布了《推進新型工業化2025年行動方案》。其中提出,2025年,園區將沖刺規上工業總產值超7200億元的目標。
對園區來說,特色鮮明的地方在于,要打造各級各類總部企業達240家,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超1550億元。
強鏈條、穩底盤,這是“大塊頭”該有的樣子。
吳江,是民營經濟的高地。
而把眼光轉移到蘇州之南,隨著滬蘇湖高鐵呼嘯而來,豪情滿懷的吳江區開啟了“高鐵時代”。這里集聚著恒力和盛虹兩個世界500強,以及一大批行業龍頭企業。1月10日,吳江區在新型工業化推進會上提出,2025年工業投資和各類創新性指標均保持10%以上增長,力爭全區規上工業產值突破6000億元。
再加上規上工業規模同樣近6000億元的張家港、近5000億元的常熟,可以看出,2025年,光昆山、蘇州工業園區、張家港、吳江、常熟五個板塊,規上工業總產值就有望超過3.7萬億元。
二
5萬億,不僅要靠大板塊、大體量來支撐,也要全域奮進,不斷向大項目、新產能要增量。
吳中區和相城區,皆脫胎于古老的吳縣,誕生于2001年2月28日。步入第25個發展年頭,新的一年,他們同樣干勁十足。
吳中正奮力打造“全國機器人產業集群第一區”。
1月17日,吳中區舉行新型工業化推進會議。會上,總規模達40億元的四支重點產業引導基金正式發布,主要面向機器人+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和低空經濟產業。吳中區提出,確保機器人+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1900億元,奮力打造“全國機器人產業集群第一區”的目標。
1月3日,相城區召開“新年第一會”,全面總結復盤2024“項目建設推進年”各項工作。就在這一年,總投資達120億元的立訊精密項目落地、開工,實現了相城歷史上百億級制造業項目“零的突破”。2024年,相城區規上工業總產值也首次突破了2000億元大關。如今,相城區將2025年定為“改革發展落實年”,加快打造“3+3+X”產業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抓產業、拼創新。吳中區和相城區,不約而同,劍及履及。他們與位于蘇州西部的高新區,正依托美麗的太湖和便捷的交通,形成更大的聯動發展效應。
位于高新區的南大蘇州校區正加緊建設。
隨著標志性的南大蘇州校區計劃于2025年全面竣工,蘇州高新區的“高新”內核將更加凸顯。在1月6日召開蘇州高新區新型工業化推進會上,高新區提出,錨定新能源及綠色低碳、醫療器械及大健康、光子及集成電路三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發力,力爭2025年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600億元,加快打造具有領先地位的“智造強區”。
和其他可以放手發展工業的板塊相比,歷史悠久、旅游景點密布的姑蘇區,開拓的重點則是文旅消費、首店經濟、數字服務等現代服務業。2024年,姑蘇區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首次達成“雙千億”目標,實現歷史性突破。新的一年,姑蘇區將著力培育消費新業態新熱點,推動總部經濟、文旅經濟再突破。
三
而對于蘇州沿長江的三個重要板塊而言,圓桌觀察員注意到,抓人才、抓轉型是2025年的重中之重。
以鋼鐵等產業為支柱,負“重”前行,一直是張家港留給外界的突出印象。在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浪潮席卷而來之時,2025年,港城又將如何在負“重”拼搏的同時加速向“新”而行呢?
1月4日,張家港市新型工業化推進會議提出,加快打造5個千億級、若干個百億級產業創新集群。值得一提的是,張家港決心搶占氫能、商業航天等前沿賽道,為此,江蘇省未來產業先行集聚發展試點(氫能)、張家港市智慧氫能公共數據平臺揭牌啟動。同時,為推動創新和轉型,張家港狠抓科技人才,專門發布了“1+1+N”人才新政惠企政策。
張家港的氫能產業正快速崛起。
而同樣面臨轉型發展重任的常熟,一系列新招頗為引人矚目。1月16日,常熟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暨專精特新“育林參天”項目啟動儀式舉行。會議提出,常熟要力爭在三年內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50家,從而實現專精特新企業翻一番的目標。之所以如此重視專精特新企業,正是由于常熟認準了他們是轉型升級的生力軍、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創新發展的加速器。
據統計,常熟目前有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389家,貢獻了40%的規上工業產值、50%的規上工業稅收、60%的研發投入和研發平臺、70%的高價值專利。
作為“德企之鄉”的太倉正主動跳出“縣域思維”。
此外,作為一座揚名歐洲的小城,在德國名氣甚至比在中國國內還大的太倉,在1月4日召開的新型工業化推進會上,底氣十足地喊出了要“主動跳出‘縣域思維’,敢于改寫經濟地理版圖”。自我加壓、勇于爭先的強大氣魄,撲面而來。
2025年,太倉立志發揮港鐵“雙樞紐”優勢,持續放大對德合作效應,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融入區域發展的大格局中,闖出一片新天地。
四
蘇州發展史,是一部拼搏奮斗史。
主動跳出“縣域思維”,敢于改寫經濟地理版圖,這不僅是太倉,更是蘇州各個板塊的自覺追求。
沖刺規上工業總產值5萬億元大關,蘇州又何嘗不是在主動跳出“地級市思維”,不斷挑戰自我極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