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觀察員/零零漆
開春之后的中國科技,在DeepSeek的一聲驚雷下,迎來了又一波逆勢突圍的洪荒之力。
民營企業座談會的召開,進一步釋放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強烈信號。民營企業是生力軍,科技創新是主舞臺。這樣的看法在全國各地日益成為堅定的共識。
圓桌觀察員注意到,對各省市而言,2025年的開春有些不尋常。這個不尋常,體現在各地不僅是忙著拼項目、抓生產、搶開局,還多了一個比學習。
一
2月5日召開的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專門點名華為、深度求索(DeepSeek)、宇樹科技3家科技企業,并提出了廣東奮起直追、狠抓創新的目標路徑。其他很多省份、城市,也在紛紛行動、抓緊“補課”。
2月14日,蘇州市委組織部舉辦以“從DeepSeek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為主題的領導干部“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菜單式講座。講座邀請賽伯樂國際投資董事長、微醫國際總裁、前IBM全球高級副總裁王陽主講,給來自蘇州市級機關部門、市屬國企300余名干部上了“新春第一課”。
蘇州干部的“新春第一課”就聚焦DeepSeek。
類似的報道還有很多。2月15日,河南鄭州市領導干部“問學前沿”講堂舉行,邀請專家圍繞“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與DeepSeek”作了專題輔導。廣西南寧賓陽縣委書記,更提出了每個干部都要會用DeepSeek的要求,一時間引發熱議。
在圓桌觀察員看來,比學習的背后,是各地對新知識新技術的強烈饑餓感,也是對錯失發展先機的強烈危機感。
就在各地比學習的同時,一輪關于城市發展到底行不行、哪座城市行的大辯論,也躍升為熱度居高不下的網絡話題。很多人透過DeepSeek感受到了“杭州六小龍”的澎湃活力,相比之下,一些科技企業知名度不那么高的城市,則稍顯星光暗淡。
看客們在激烈探討的同時,越來越把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聚焦到了企業的競爭力上。一句話,城市行不行,關鍵看企業行不行。
二
站在這個維度,從企業出發看問題,帶給我們什么啟示?
查閱相關統計數據,當我們對經濟實力靠前的城市進行一番梳理,從中可以找到不少新發現。
北京——世界500強企業49家,A股上市企業47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35家,獨角獸企業125家。
上海——世界500強企業13家,A股上市企業44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57家,獨角獸企業101家。
深圳——世界500強企業10家,A股上市企業422家,科創板企業4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25家,獨角獸企業50家。
杭州——世界500強企業9家,A股上市企業228家,科創板企業3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8家,獨角獸企業34家。
廣州——世界500強企業6家,A股上市企業157家,科創板企業18 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54家,獨角獸企業24家。
蘇州——世界500強企業3家,A股上市企業219家,科創板企業5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07家,獨角獸企業32家。
成都——世界500強企業3家,A股上市企業113家,科創板企業1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54家,獨角獸企業9家。
南京——A股上市企業123家,科創板企業1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34家,獨角獸企業16家。
重慶——A股上市企業78家,科創板企業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10家,獨角獸企業7家。
“六小龍”是杭州企業創新實力的代表。圖片源自新加坡《聯合早報》
顯然,在頭部企業方面,北京擁有世界500強企業49家,獨占鰲頭;而上海、深圳、杭州、廣州、蘇州、成都,也家底頗豐。
在上市企業方面,北京、上海、深圳總數達到了400+,杭州、蘇州為200+,5座城市領先優勢明顯。
而在最能反映科技創新活力和發展后備力量的指標方面,蘇州擁有科創板企業55家,僅次于北京、上海,十分搶眼;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07家,也僅次于北上深,位列全國第四。
盡管光看企業數量,不能全面反映各個城市的規模和實力,但也與大眾對各個城市的實力認知大體一致。總的來看,北上深蘇杭5城,堪稱頭部企業、科創企業最為集中的城市,它們也確實是當下最耀眼的“明星城市”。
三
企業實力越強,發展動能就越強。2024年各地GDP增速,也與之相吻合。
2024年全國GDP排名前15的城市中,蘇州以6%的增速位列榜首。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分別達到了5.2%、5%、5.8%、4.7%。蘇州市有關部門一位工作人員認為,蘇州高速奔跑的背后,是制造業的強勁支撐,是蘇州企業經營業績的超預期。特別是當傳統行業承壓的同時,一批新動能企業挑起了大梁。
蘇州正搶占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的戰略制高點。
這其中,一是靠鏈主型的“大塊頭”,二是靠群狼般的“小快靈”。
2024年,蘇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了54.7%,高端裝備、電子信息、先進材料等三大萬億級核心產業保持向好態勢。
比如,去年,總投資120億元的立訊精密項目在蘇州相城區落地并開工,代表著傳統電子信息產業也在不斷升級壯大。除此之外,科沃斯5個月狂賣23萬臺機器人,1.4萬輛大巴從蘇州金龍駛向全球,蘇大維格在光刻領域接連攻克20多項卡脖子技術并三次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不少蘇州企業實現了產品和技術的突圍。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體量如此巨大的情況下依然身手靈動,還能加速奔跑,說明蘇州的轉型獲得了成功。
太陽井創新研發的“銅代銀”技術正引領光伏產業的變革。
這樣的說法不乏真憑實據。圓桌觀察員注意到,《蘇州日報》2月5日曾報道了一個“‘銅代銀’技術引領光伏產業變革”的創業故事,背后就是蘇州持續招引創新人才的一個生動案例。
從本科、讀研再到創業,太陽井創始人李中天在“銅代銀”的技術研發上堅持了超十年。為了實現學術研究走出實驗室、走向產線的夢想,2017年,他從澳大利亞回國創業。選擇蘇州的重要原因,就是蘇州吳中區第一時間幫助李中天獲評“東吳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拿到了相應的人才補貼,并擁有了200平方米廠房作為實驗室。這讓他和團隊有了第一桶金、第一個落腳點,得以熬過三年零收入的初創期。如今,太陽井公司研發的“高效降本異質結太陽電池銅柵線整線生產裝備”項目,入選國家能源局公布的第四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名單,填補了國內外市場空白。
透過這些案例,能清晰看出蘇州在吸引尖端人才、培育科創企業上正在狠狠發力,這也是蘇州的科創實力不可輕視的原因。
數據顯示,2024年,蘇州引育并舉,大力開展科技招商,共招引科創項目超1萬個。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默默鉆研在蘇州的大街小巷、高樓大廈之中,正蓄勢待發。
四
當然,把企業行不行作為衡量城市行不行的關鍵因素,本身也是“重商”理念的體現。蘇州,是少數從古至今一直十分重視發展商業、尊重商人和企業家的地方。
一位基層鄉鎮主官告訴圓桌觀察員,據他的觀察和體會,不少蘇州干部,從走上公務員崗位開始,就一直潛移默化地接受要不斷優化營商服務的治理觀念。因而蘇州“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舒心服務,能夠反映在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數十年來一直被在此打拼的企業所認同。甚至當企業提出訴求時,各級政府往往會提供大大超出企業心理預期的服務。
營商環境是企業創新發展的土壤。
比如,對于有意向落戶蘇州的優質企業,政府往往會成立專班跟蹤服務,全流程幫辦,實現“拿地即開工”;企業遇到問題,也可以給當地領導干部直接反映,一般都會迅速收到回音。
同時,由于極為擅長招商引資,蘇州十分注重產業規劃,對于認準的賽道,必然出臺真金白銀的政策,從招大引強到培優育強,傾力打造企業梯隊。很多企業在其他地方干著干著就發現,自己似乎并不能被全產業鏈和全生命周期地予以照顧。而到了蘇州,則可以享受到過去難以想象的耐心陪伴——初創階段有單獨的激勵政策,發展壯大以后有新的政策配套,崛起成行業領軍者后更能坐享“星級服務”。
······
無論是生機勃勃的“杭州六小龍”,還是資本市場表現亮眼的“中國科技十杰”,都意味著科技創新企業,已成為當下經濟發展的主角,它們最能重塑產業競爭格局,最能影響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后勁。
顯然,把更多精力放在支持企業發展、鼓勵科技創新上,才是制勝未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