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宏觀形勢的不斷變化引發市場持續波動,在經濟承壓前行的大環境下,很多企業抓住風口趁勢而上,也有不少企業由于自身經營不善或受到外部沖擊而面臨生死考驗。
企業的關停并轉,不僅影響地方經濟發展能否行穩致遠,更關乎就業和民生兩件大事。在中國縣域經濟實力最強的昆山,企業破產、庭外重組案件在近年來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上升趨勢,成為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
在深化“執破融合”改革的過程中,昆山先行一步,設立全國首家事業單位性質的企業重整服務中心,2024年辦理破產案件338件,直接挽救困境企業57家,重整、和解、庭外重組率為16.9%,引進投資33.1億元。今天上午,蘇州昆山的這一創新做法,被最高人民法院寫入年度工作報告,成為全國兩會上的熱點話題。
昆山究竟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能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圓桌觀察員認為,成功背后的法治思維與制度保障,值得我們深思。
一
破產往往被看作失敗的代名詞,是晦氣、不吉利的象征。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破產案件長期處于低位,本就不是一個正常現象。近年來全國各地相關案件數量上升,主要原因就是破產法律制度的日益完善和相關認知的逐漸改變,案件申請多了。
昆山法院相關負責人告訴圓桌觀察員,昆山不少基層干部、企業家曾經談“破”色變,如今卻更善于變“破”為立。這種轉變的背后,其實是對破產這一市場經濟無法回避的問題的再認識。
“昆山企業集中、市場經濟活躍,近幾年,破產案件呈現上升勢頭。這些案件是法院的難點,也是社會的痛點。如果能更好地辦理,盡量挽回損失,減少負面影響,意義非常大。”這位負責人說。
比如,很多企業一出現債務危機,就會集中引出一大堆債權案件,很可能被迫停產甚至倒閉,導致員工失業、關聯企業運轉困難。有的還是有很強科技實力、在產業鏈中位置十分重要的企業。而有的是房地產企業,直接破產清算會給一大堆已購房人造成巨大損失,帶來很多新的社會風險。
昆山設立全國首家事業單位性質的企業重整服務中心。
碰到難題,昆山一直敢于突破常規,尋找新辦法。在長期和這些形形色色案件打交道的過程中,昆山法院也在黨委政府和上級法院支持下嘗試著另辟蹊徑。
最終,經過一段時間摸索,昆山在2023年11月率先設立企業重整服務中心,通過這家事業單位,集聚司法、行政、中介機構和投資者等多方資源,創造性地找到了一條變簡單的破產清算為“診療式”救治的全新工作路徑,以幫助“危機”企業尋找“新機”、脫困重生,實現投資者、職工、債權人等各方利益共贏,及資源配置、稅務處理、風險防范等社會整體價值的最大化。
在打擊逃廢債等違法行為的同時,昆山法院一直把“救治”作為破產工作的核心價值理念。2024年,昆山法院完成重整、和解案件38件,促成庭外重組19件,重整、和解、庭外重組成功率達16.9%,挽救困境企業57家,化解債務214億元,盤活土地、廠房121萬平方米,2700余名員工權益得到維護,3個“問題樓盤”續建交房。
這樣的成功率,在全國位居前列。
二
在企業重整服務中心大廳內,一張資產招商“熱力圖”徐徐打開。屏幕上完整呈現出了昆山正在辦理的破產重整案件相關資產信息,包括企業地址、資產情況、聯系方式等。目前,該熱力圖已依托“重整服務平臺”上線昆山政務服務App“鹿路通”。
與此同步開展的,是企業重整服務中心通過數字化手段,系統構建了“重整服務平臺”的多重功能:對內與其他政務數據聯通起來,定期分析企業欠薪、債務糾紛、產能及員工社保波動等情況,做好企業風險預警;對外開辟破產咨詢填報入口,方便企業和股東在線咨詢辦理。
熱力圖已向外界開放。
由此,企業重整服務中心所建立的“門診式”分級救治保護體系日漸完善:對有潛在風險的“未病”企業,及時預警、督促防御風險;對暫時陷入經營困難的“小病”企業,通過暫緩執行程序、寬限履行期等指導自救;對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的“大病”企業,靈活選擇強制監管、預重整、重整等模式推動再生;對已無挽救價值的“膏肓”企業,高效審慎有序出清。
“大病企業”昆山玉成置業有限公司破解重整案,就是一起典型案例。
2014年,該公司因未年檢被吊銷營業執照,且此后涉及諸多糾紛,負債金額達7億余元,主要財產是其建設的商住樓,價值約2.1億元,房屋基本銷售網簽完畢。在相關執行案件中,抵押權人要求整體拍賣爛尾工程,購房人要求續建交房,其他普通債權人要求公平受償,各方權利沖突嚴重。昆山法院認為,若直接將玉成公司主要財產“爛尾樓”按在建工程拍賣處置,施工許可證等證件難以重新辦理,也難以續建驗收,且無法保障購房人權利。于是決定依托“執破融合”機制,將案件導入破產程序。
通過“執轉破”,樓盤完成續建。
此后,昆山法院執行法官會同破產審判法官召集購房人和其他權利人協商處置方案,充分釋明執行程序中無法確保續建完工的情況,并引導債權人申請“執轉破”。然后,昆山法院裁定對該公司破產清算,并進一步甄別出應予優先保護的消費性購房人47戶,其他網簽購房人不享有優先權。同時向市場監管部門送達協助執行通知書,恢復了該公司的營業執照。在此基礎上,法院裁定將清算程序轉為重整程序,引入約2億元投資用于償債和續建。最終該公司在經過兩年的破產處置后,于2022年重整成功,案涉商住樓上設定的抵押權、建設工程款優先權以及職工債權全額清償,普通債權受償率大幅提升。
2024年初,該樓盤完成續建、交房及產證辦理,玉成公司自持的商業店鋪開始營業。
三
像這樣起死回生、峰回路轉的破產重整案件,昆山還完成了不少。
特別是處在產業鏈關鍵節點的制造業企業,一旦破產倒閉,損害的往往是上下游一條鏈。因此,通過法治手段竭力穩住并挽救陷入困境的這類企業,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例如,具有二級汽車供應商資質的昆山龍成鑫金屬制品有限公司,下游客戶包括多個知名汽車廠商的組機廠,上游供貨商則多為中小型零部件供應商。但由于投資決策失誤而無力償還到期債務,被債權人申請強制執行。
昆山法院在審查該案時認為,此次債權清償直接關系到上下游共19家小微企業的現金流,如徑行依照執行拍賣程序處置財產,則債權人債權清償率極低,甚至連職工債權都無法完全清償,19家小微企業的債權更無從保障,危機很可能出現傳導。于是執行法官將相關案件推送至企業重整服務中心。中心聯合執行法官協同研判,認為該公司仍具有一定“造血”功能和挽救價值。最終,通過破產和解的方式,幫助龍成鑫恢復信用復工復產,也成功保住了這19家企業。
威人科技產業園發展勢頭良好。
類似的還有江蘇威人服飾有限公司破產重整案。該公司把企業原址改建為科技產業園,吸引了包括4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內的36家企業入駐。但由于后來盲目擴張,陷入債務危機。企業重整服務中心經審查認為,由于威人公司在將廠房、倉庫等租賃給入駐企業前,已將這些資產抵押,如果通過拍賣程序處置資產,需依法解除租賃關系,將嚴重影響園區內36家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和600余名員工就業。最終,經過45天緊鑼密鼓的重整計劃,引入重整投資1.85億元,在實現債權全額受償的同時,引入了新運營方,維持了產業園正常運營。
不久前,重整中心相關負責人進行了案件回訪,發現產業園效益再度提升,就業人員增加至700,年產值已達到6.5億元。
與此同時,去年,昆山法院還通過庭外重組,成功挽救一批服務業企業。
其中,昆山呆不住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是“計家墩理想村”招商引進的品牌民宿企業之一,后因外部大環境影響而負債累累,在一連串訴訟中步入執行程序。企業重整服務中心綜合分析后得出結論:該企業屬于短期困難型企業,具有“自救”可能。于是在各方同意的基礎上,昆山法院作出江蘇省首份暫緩執行決定書,給予企業2個月的緩沖期。后法院組織各方債權人協商通過庭外重組方式盤活企業資產、恢復酒店經營、提高債權清償率,如今酒店經營狀況良好。
四
企業能不能在破產來臨之際依法依規地清償債權人的權益?企業是否有幸在泰山壓頂之際最終絕處逢生?企業家能否在履行完自己的法律義務后體面退出、重新輕裝上陣?
每一個疑問的背后,都攸關著數十乃至成百上千打工人的生計,關系著企業家這個寶貴資源能否繼續發光造福社會,也關系著一個地方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性。
對走在國內發展前列的蘇州來說,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提振市場信心,不僅是要緊盯頭部企業、培優育強,也要加大制度兜底的力度,讓更多中小企業得到良好的服務保障,讓更多經營不善的企業能夠有條不紊地退出或重生。
助力發展責無旁貸,問題發現越早,挽救企業的概率就越高,造成的影響就越??;每盤活一家企業,都相當于是一次成功的招商引資……這樣的理念,已成為昆山法院乃至蘇州全市法院的共識。
蘇州始終在盡心盡力地完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
昆山市企業重整服務中心的設立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充分表明蘇州的司法創新走在全國前列,也再次彰顯了蘇州不斷完善法治化營商環境護航企業發展的堅定決心。
正如一位親身經歷破產重整的企業家向圓桌觀察員所感慨,在蘇州,連法院都這么積極主動幫助企業,更何況其他職能部門呢?蘇州對瀕臨破產的公司,都這么盡心盡力,更何況對那些蒸蒸日上、前程大好的企業呢?
同樣,企業重整服務中心在保護權益、呵護企業、調解矛盾等方面的成功,亦證明了凡事不能總是靠快刀斬亂麻,而是要更多地依靠細致入微的治理水平,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
法律有剛性,城市有溫度。正是這樣的“剛柔并濟”,救活了這57家企業,也給更多企業增添了扎根蘇州、迎難而上的信心和勇氣。(圓桌觀察員/零零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