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蘇州召開了一場備受關注的全市教育大會。一則重磅消息從會場傳來:人大附中蘇州學校正式揭牌。
創建于1950年的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因其育人成績突出,而享譽中外。以一項公開的數據統計來看,人大附中已連續多年保持清華北大錄取人數全國第一。此次人大附中蘇州學校的揭牌,是蘇州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探索創新合作辦學的又一個“高光時刻”。
這場“硬核”大會,推出的“大招”還不止這一個。圓桌觀察員注意到,國內20多所高校的嘉賓、捐資助學優秀企業及教師代表等濟濟一堂,共同見證了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共同體的共建簽約,以及一批教育人才基金的發布、蘇州市青少年創新學院的成立。自古以來崇文重教的蘇州,又向著建設高標準現代教育強市的目標,開啟了新征程。其背后,有著怎樣的考量?
一
據相關負責人透露,人大附中蘇州學校的揭牌,是落實蘇州市人民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學深化戰略合作的重要內容,將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體系和大中小學一體化項目示范機制,更好服務蘇州教育強市戰略,服務蘇州工業園區打造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顯然,這一成果的落地,與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的建設密切相關。這正是蘇州長期以來大力開展合作辦學、積極引進頭部高校所得到的一項新回報。
人大蘇州校區的建設是蘇州與高校合作辦學的一個典型案例。
數據顯示,蘇州目前現有高校36所,其中獨立設置的普通高校26所、異地高校在蘇州分支機構10所,截至2024年12月底,全日制在校生規模達31.79萬人。其中,C9高校已全部落子。
合作形式,則靈活多樣。除了10個異地高校在蘇州的分支機構,蘇州還與國內外238家知名高校院所共建平臺載體,努力形成蘇派本土高校成長、國內外高校院所聚集的蘇州高教格局。
圓桌觀察員認為,對蘇州而言,高等院校的價值不言而喻,在補齊自身發展短板上,可謂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首先,優質高校院所的集聚,為作為經濟大市的蘇州輸送了一批批具有創新思維、專業技能的優秀人才;其次,依托高校科研平臺資源和產學研合作體系,進一步強化了蘇州作為創新策源地的功能,從而推動大量科研成果轉化,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最后,高校也充分發揮自身校友資源、對外合作辦學等優勢,在招才引智、國際合作等方方面面,助力蘇州提升發展能級。
所以,今天的蘇州教育大會,一項重要議程就是與國內高水平大學進一步深化合作,啟動共建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共同體。現場出席的高校嘉賓名單中,包括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22所知名高校。
根據簽約,各高校將與蘇州在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課程建設與學科育人、拔尖創新人才貫通培養、師資培訓培養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從而推動教育資源高效整合與共享,實現更深層次、更具實效的校地合作。
二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成功,離不開基礎教育的強有力支撐。蘇州教育大會的另一個發力點,放在促進基礎教育的優質均衡、擴面提質上。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讓大家切實感受到“學在蘇州都挺好”,需要顧及方方面面,讓每一名孩子都享受到普惠而優質的教育。實現這樣的目標,亟需全社會共同參與、持續發力。
從狀元之鄉到院士之城,蘇州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綿延千年,文脈因此賡續不絕。早在北宋時期,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就在蘇州創辦府學、興建義莊,圓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的讀書求學夢。捐資助學的善舉,猶如潺潺溪水流芳千年,賦予了蘇州這座文化之城獨具一格的精神特質。
良好的教育設施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基礎。
如今,這項善舉又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會上,蘇州公布了捐資助學典型案例,向一大批熱心教育、情系家鄉的企業家及各類社會愛心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去年以來,一批批愛心企業和個人慷慨解囊、興學育人,捐贈金額達2.15億元。
蘇州全市十大板塊教育人才基金會同時發布,分別是張家港市暨陽教育發展基金會、常熟市言子教育發展基金會、太倉市婁東教育發展基金會、昆山市傳是教育發展基金會、蘇州市吳江區勝地教育基金會、蘇州市吳中區葉圣陶教育發展基金會、蘇州市相城區春申教育發展基金會、蘇州市姑蘇區一樹教育發展基金會、蘇州慧湖立新教育發展基金會和蘇州高新區獅山教育人才基金會。
圓桌觀察員獲悉,這10支縣級市(區)教育人才基金將主要用于獎教獎學、教育科研、校園建設、創新項目、創新人才培養以及老年教育事業等領域,從而為蘇州的教育事業注入溫暖與力量。
蘇州一直重視教育基金在促進人才培養、激勵教師等方面的作用。“基金會將繼續更大力度匯聚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的慈善力量,重點用于學習成績突出、在國際國內賽事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的學生,以及五育融合領域成績突出的師生、優秀教師和熱衷慈善公益的優秀志愿者及團隊。”相關負責人說。
三
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是辦好高質量教育體系、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貫徹落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部署要求,蘇州提出,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全過程提高教育發展質量。一句話,努力讓好學校更多,好教師更多,好學生更多。
學前教育方面,支持幼兒園提升辦園品質、延伸托育服務;義務教育方面,推廣緊密型集團化辦學模式,深化外來用工子女入學便利化改革;高中教育方面,積極創建一批省級高品質普通高中、特色高中,建好創新人才培養共同體;職業教育方面,加快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支持職業院校與龍頭企業等深化合作,共建產教深度融合項目;高等教育方面,支持在蘇高校優化發展布局,辦出更多高水平的研究型、應用型大學……
培養創新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標。
科技的發展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實現這個完美的閉環,人才是重中之重。
會上,一個全新平臺——蘇州市青少年創新學院揭牌。學院將面向全體學生,統籌建立市、區、校三級工作機制,加強與科協、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的深度合作,聚焦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師資培訓、資源整合、評價激勵、賽事組織等重點環節,通過開展科學普及、探究實踐、學科融合、學術競訓的科學教育和創新教育,打造學生專屬教育云、專屬知識圖譜、專屬心理色譜、建設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體系,為蘇州青少年提供一個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平臺。
作為蘇州本土高校,正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蘇州大學,與元禾控股共同成立元禾蘇大青創基金,在金融助力青年人才創新上作出新探索。經過籌備,首期1億元已經全面就緒。
首批10所在蘇州高校與10家企業共同簽署共建一流學科協議。
為進一步放大高校集聚優勢和人才效應,蘇州圍繞自身著重打造的“1030”產業體系,遴選專業群與產業群契合度較高、產教融合基礎較好的高校,依托行業協會聯動企業的組織優勢,啟動了校企共建100個左右一流學科專業的宏大計劃。
具體來看,就是要打造一批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高校一流學科,引導在蘇州高校面向區域、面向行業、面向產業辦學,推動一批學科、專業盡快進入世界一流行業或前列。
……
教育是百年大計,其使命不是培養“做題家”,而是助力人的全面發展。
通過全市教育大會,圓桌觀察員注意到,蘇州已下定決心要持之以恒地辦好教育這項融民生與創新于一體的重大工程。通過高品質的蘇式教育,讓蘇州的孩子擁有美好童年和成長機遇,讓更多創新的種子撒入產業的沃壤,從而鍛造城市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大市向創新強市蝶變。
(圓桌觀察員/零零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