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市挑大梁,首先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圓桌觀察員注意到,作為江蘇經濟“壓艙石”的蘇州,近期接連啟動重大項目簽約開工投產活動,緊鑼密鼓走進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招攬人才,一股春日的激情噴涌而出。
強勁的縣域經濟,給予蘇州發展有力支撐。開春之際,蘇州各板塊紛紛行動起來。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蘇州最北的一大板塊——張家港,這股抓發展的勁頭,又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家港東渡人才港正式啟用。
東渡人才港啟用、立萬精密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項目開工、朗信新能源熱管理系統研發生產基地簽約……新春伊始,張家港產業項目接連“上新”,燃起“干”字當頭的火熱氛圍。今年一季度,該市擬投產、開工和簽約項目合計186個,總投資887.73億元。
在“發展優勢提升年”,張家港如何強健筋骨、動能切換,實現新一輪發展躍升?值得我們關注。
一
張家港,已連續31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前三甲”。但在人工智能、先進半導體、數字經濟等新技術新業態蓬勃興起的當下,這座主打制造業的城市,正面臨著新的歷史抉擇。
3月11日,蘇州市委書記劉小濤在張家港調研時提出,張家港在全市發展大局中地位重要,要提振發展信心,持之以恒弘揚好張家港精神,鼓足干事創業精氣神,集中力量打通發展中遇到的堵點難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新質生產力需要人才賦能。
張家港面臨哪些堵點難點?為什么新時期弘揚好“張家港精神”如此重要?圓桌觀察員認為,這是基于當下發展現實,張家港亟待思考和破解的重要命題。
張家港已經意識到了城市亟需轉型升級、創新能力亟需提高的這一現實問題,近年來奮起直追,亮點不少:2024年,張家港智能高端裝備產業產值達1003億元、增長17%;先進材料產業產值超700億元、增長3.7%;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產業產值增長了12.9%,特色半導體產業產值更是大幅增長了39.9%······
下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張家港勢在必行。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實體經濟的根基比較雄厚,產業體系較為完備,張家港在產業創新方面有著較好的基礎優勢。相比之下,科技創新則是亟需補齊的短板。張家港必須盡快構建起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格局,特別是抓住人才這個關鍵,完成破題。
二
“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已經是張家港上下的高度共識。”張家港市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告訴圓桌觀察員。
為了贏得激烈的人才爭奪戰,張家港致力于拿出更好的人才政策和發展環境。
去年12月13日,張家港“1+1+N”系列人才新政全新亮相,再一次提高了標準、便利了服務,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青年專項政策”。這項為青年人才量身定制的專項政策,聚焦人才普遍關心的“面子、廠子、票子、房子和孩子”5大問題,拿出了20條實打實舉措。
面對本土頂級高校、科研院所不足的問題,張家港勢必要更多地依托本土優質企業,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讓他們有更高的引才育才積極性。對人才來說,這樣也能快速感受到城市給予的高規格禮遇。為此,張家港充分向用人主體授權,對本市企業引進的年計稅薪酬在100萬元以上的創新人才予以直接認定。一句話,是不是創新人才,企業就能說了算。
而在其他方面,張家港出臺一系列硬招。比如,對于來港參加企業集中招聘的畢業生,會給予最高3000元的面試交通補貼。從這一細節即可看出,張家港一直在用心用情、真金白銀替人才著想,努力用更好的條件、更足的誠意提高城市吸引力。
“校園蘇州日”張家港專場走進浙江大學。
交通補貼,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每年都舉辦的“校園蘇州日”張家港專場招才活動,已覆蓋172所國內外高校。張家港成立總規模15億元的省內首支人才專屬母基金——張家港“人才一號母基金”,創新探索“財政撥款+基金投資”組合的人才項目“撥投聯動”機制,2022年以來累計完成投資決策2.01億元,帶動同期其他社會資本5.5億元,放大杠桿倍數3.74倍。
數據顯示,張家港培育集聚市級以上領軍人才超1300名,人才創辦企業1209家,其中超20%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貢獻了張家港23%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7%的江蘇省級以上獨角獸企業。人才對于張家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十分突出。
張家港高標準打造的沙洲湖青年人才社區,為青年人才提供了溫馨的居住空間。
留人更要留心。讓來港打拼的青年人才有一個溫暖的居所,是張家港“青年專項政策”的重要立足點。該政策對加強青年人才安居保障設定了明確目標:計劃到2026年,全市人才公寓數量累計達10000套,全面構建“青年驛站——人才公寓——青年人才社區”為一體的人才安居體系。以沙洲湖人才社區為例,公寓內部配備了咖啡吧、閱讀空間、健身房、洗衣房、公共食堂等,周邊有成熟的商貿圈、職工文體中心等,形成了豐富的工作圈、朋友圈、社交圈生態,是一個成熟的開放式青年人才社區,真正讓青年人才實現工作在社區、安居在社區、樂享在社區。
為降低青年人才居住成本,張家港分層分類落實人才購房、租房政策,給予創新創業青年人才最高200萬元購房補貼,最高每月5000元的人才公寓租賃補貼;給予本碩博青年人才最高每人15萬元的購房補貼,最高每月1000元的人才公寓租賃補貼,實施人才房票、購房特貼等專項政策,持續加強人才安居保障。自2024年以來至今年3月初,張家港人才購租房補貼已累計發放超億元。其中,發放人才房票總額超4035萬元,人才購房補貼約5394萬元。
張家港上線人才服務“一鍵達”平臺,努力為人才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保健、保險保障、公積金禮遇、生日關懷等生活保障;明確C類以上人才,子女入學張家港市內學校可以任選。
去年12月,張家港市領軍人才、蘇州拓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書濤領到100萬元人才房票。
圓桌觀察員注意到,相比周邊城市,求賢若渴的張家港,始終捧著“更多一點”的引才誠意招賢納士,成效明顯。
2024年,張家港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人數連續3年實現翻倍,其中青年項目持續領先;近3年,張家港市領軍人才項目中,青年人才項目占比達53.5%,2023年度全市人才增量2.16萬人。
未來3年,張家港定下了新目標:新增不少于150名高層次創新創業青年人才、儲備100名國家級青年人才。
三
在這一輪只爭朝夕的人才爭奪戰中,張家港展現出了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意志、精益求精的政策體系以及細致入微的配套服務。但張家港也同樣清楚,人才招引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隨著各地越來越“卷”,競爭只會愈發激烈。
眼下,一些杰出青年人才和依托于高校科研院所脫穎而出的一系列的前沿性科創項目,正在迅速而徹底地改變著產業競爭格局。誰能讓這樣的企業和人才落地,往往就能搶占發展先機。這對傳統產業占相當比重的張家港而言,無疑也是一記警鐘。
在當下的張家港,無論是冶金新材料、高端紡織還是智能高端裝備,是汽車制造還是生物醫藥,抑或是特色半導體、氫能、商業航天,幾乎所有重要領域,不管是傳統產業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要想突破更多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優質企業,都急需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的加持。
張家港幾乎所有的重要產業,都離不開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的加持。
人才之所以向往張家港,正是看重此處有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以及優越的配套服務、包容的社會環境。
因此,傾全城之力、創造條件并精準拿出各項資源去進一步打造一座令人心馳神往的張家港,將是一個答案不斷推陳出新的動態過程。
推進新一輪發展,“才”是主角,也是張家港的底氣所在。
(圓桌觀察員/零零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