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29日)下午,一條6.2萬噸多用途船舶——“中遠海運騰達”輪靠抵蘇州港太倉港區,計劃于今天裝載集裝箱、儲能柜等貨物后,直航美國洛杉磯、休斯頓地區。這是蘇州港為解決對美集裝箱海運航線“一艙難求”問題,為企業提供的對美直航包船服務。
三天前,蘇州市統計局剛剛公布今年1至4月蘇州經濟運行情況。最引人關注的三個數據:工業、外貿、消費,均成績不俗。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總產值增長5.4%;進出口總額8521億元,同比增長6.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7%。這樣的表現,在國內一眾制造業大市中,尤為亮眼。
毫無疑問,關稅沖擊,給以外向型經濟為鮮明特色的蘇州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即使進入最嚴峻的4月以后,蘇州經濟仍展現出強大的韌性,無論是工業生產還是出口,都迅速打開了新局面。特別是隨著近期對美貿易的重新升溫,很多蘇州企業正忙著接單、出貨。
蘇州的韌性,強在哪?多年來,蘇州又是怎樣悄悄集聚一大批優質企業,從而為自身發展筑牢足夠強的抗壓底板的?圓桌觀察員認為,透過近期一些具體案例,可窺知一二。
一
5月28日,蘇州高新區。
在2025蘇州先進材料谷創新大會上,蘇州先進材料谷項目啟動。據報道,這一項目落地大陽山北麓,占地面積963畝。作為合作方,中國建材集團積極參與,并進一步鏈接蘇州實驗室及南大蘇州校區等大院大所資源,聯動形成“科技創新、中試轉化、規模生產”產業集聚區。在同步開工的一期項目中,包含了中國高嶺土有限公司科創大廈。

盡管目前蘇州已集聚材料相關規上企業超2200家、上市企業56家,是中國新材料產業實力最強的城市之一。但為了“留住”中國高嶺土有限公司,蘇州花費了巨大功夫,展現了十足誠意,這一過程也算得上一次產業轉型升級的精彩例證。
圓桌觀察員注意到,這原本是一個合作結束的“分手故事”。由于生態環保等考慮,2024年1月20日,運營多年的中國高嶺土有限公司所屬觀山礦關停。這也是蘇州全市最后一座非煤礦山。
歷史上,陽山高嶺土就非常有名,早在唐、宋已作白脂上貢。如今,作為“中國名牌產品”,“陽山牌”高嶺土廣泛用于石油化工、高級陶瓷、工程橡塑材料、航空航天工業等各個工業領域。據中國高嶺土有限公司負責人透露,陽山出產的高嶺土特別耐高溫,在國內品質是最好的,走遍了國內很多地方,都難以找到相同品質的。因此,關閉礦山對公司來說,堪稱“沉重打擊”。
企業碰到的難題,不止這一個,甚至礦產本身還不算最嚴重的。畢竟早在2017年,公司就在華南另一個地方開發了新的高嶺土資源,可以通過技術優化,達到與陽山礦相似的品質。更麻煩的,是企業的去留、員工的安置:對幾百號員工來說,公司在大陽山下深耕近70年,都不愿意離開。
面對這樣的局面,滸墅關當地也在幫扶企業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新的思路——調動所有招商資源,尋找上下游企業,打通產業鏈,共同培植新材料產業。經過一番搜索,成功找到了蘇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中建材蘇州防水研究院、蘇州中材非金屬礦工業設計研究院,他們均為央企中國建材集團的下屬全資子公司。最終,建設蘇州先進材料谷的想法,也在蘇州與中國建材集團的多輪磋商中變成現實。
可以說,這恰是蘇州善于變破為立、無中生有的最好證明。這一手漂亮操作,不僅留住了原本必走的中國高嶺土有限公司,更硬生生培育出一片新材料產業。
二
而從這一案例中同樣可以看出,蘇州不僅擅長招商引資,而且擅長精準招商、科技招商。引進什么項目、哪些院所,往往會與當地優勢產業、現有資源基礎和重點發展方向等結合起來,決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經過連續多年緊鑼密鼓“引大學”“強載體”,蘇州已經集聚大院大所200多家。這些真金白銀砸出來的資源,正越來越香。通過大院大所就近賦能產業創新發展,也是不少蘇州企業得以快速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秘訣之一。

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吳江)與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之間的合作,就十分典型。前幾年,面對汽車產業的電動化、智能化趨勢,蘇州金龍也想早早行動。但它們的優勢是傳統客車生產,對智能網聯城市客車方面的軟件算法、傳感器感知等研究相對薄弱。最終,他們找到了在本地的清華汽研院,與他們一同圍繞技術痛點進行攻關。
蘇州金龍相關負責人告訴圓桌觀察員,通過對外合作研發,蘇州金龍智能網聯城市客車實現了環境感知精度與魯棒性提升、車路協同感知補全與風險預警、軌跡決策控制算法優化以及高精度線控底盤系統的安全響應保障四大核心技術突破。這些技術成果成功應用于“海格牌KLQ6606GAEV型智能網聯新能源商用車”,該車型入選江蘇省人工智能融合創新產品名錄。
2024年,蘇州金龍銷售額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29.36%,其中智能網聯客車占比達15%。近期,雙方研發團隊還計劃聯合開發整車熱管理技術,在安全性前提下,保證動力電池始終工作在最佳溫度區間,這正是新能源汽車延長續航里程和電池壽命的關鍵。
“企業出題、院所解題、市場驗證”——顯然,這樣的創新生態是無數城市提倡并夢寐以求的,而蘇州正加速向前。為此,蘇州專門出臺研發機構創新賦能行動方案,目標到2027年,全市研發機構與優質企業共建聯合創新中心達1200家。
三
從引項目到抓創新,并非每一次耕耘,都一定有收獲。但只要堅定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久久為功、不斷蓄力,量變終能引起質變。
在助力國貨出海開拓新市場方面,蘇州港太倉港區,短時間在汽車出口上取得的巨大發展,同樣頗有代表性。
2024年12月12日,長江流域最大的汽車滾裝碼頭——海通太倉汽車碼頭正式投入生產運營。該碼頭由上海海通國際汽車碼頭有限公司與太倉港港務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持股,使用岸線長度708米,年吞吐量達130萬輛。

在圓桌觀察員近日實地參觀過程中,碼頭上密密麻麻堆放著的2萬多輛汽車極為壯觀。碼頭相關負責人透露,海通碼頭從上海延伸布局到太倉,看中的重要一點是太倉港區優越的區位條件,這里不僅可以服務整個長江中上游,還有便捷的水路、公路、鐵路等交通網。而蘇州港,也十分期待借助上海海通的資源,打通貨物出口“快車道”,為此在國內港口中較早地瞄準了新能源汽車出口這個新風口。
今年4月以來,在這里,一艘艘滿載大幾千輛國產汽車的“比亞迪·深圳”“吉速財富”號等巨輪揚帆起航,直達歐洲、南美等地,引起廣泛關注。
據預計,海通汽車碼頭今年將裝卸汽車約80萬輛,基本覆蓋國內所有汽車品牌。根據這一數據,太倉港汽車出口量將有望占到全國汽車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
汽車僅是國貨出海的其中一大主要門類。但借由這一案例,也充分體現了蘇州港正是靠敏銳把握國際市場變化和航運發展趨勢,提前布局、搶先行動,打通各個環節,在關鍵時刻才真正有能力做到“只要貨物選擇蘇州港,就能確保順利出運,一箱不落;并以最高效率、最實舉措,全力保障企業貨物快速運抵美國市場”。
四
眼下,多措并舉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有效穩住經濟基本盤,是重中之重。蘇州4月以來表現出的發展韌性,正是“穩”的體現。
而之所以“穩”,靠的是一個接一個項目的“悄悄生長”,是一家又一家企業的“好好經營”,也是各級各部門各單位一次又一次的“積極作為”。
這些正是蘇州發展的底氣,也是信心所在。
(圓桌觀察員/零零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