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言
尋一處靜謐的角落,讓心靈沉淀,讓知識升華。如今,人們獲取知識、“充電”提升的內(nèi)在需求不斷增強,對舒適又安靜的公共學習空間期待越來越高。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diào)查中心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66.5%的受訪者期待在社區(qū)建設免費公共學習空間。應該說,這個結果從側面印證了人們的期待,破解學習“最后一百米”問題是道必答題。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實現(xiàn)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對于個人成長與社會發(fā)展都有著重要意義。但學習需要具體的場地。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當下,“青年夜校”的興起、“圖書館熱”的升溫,背后都是人們?nèi)找嬖鲩L的學習動力和熱情。做好“空間供給”文章,很多城市都進行了相關探索。今年暑假,蘇州各地因地制宜,將農(nóng)家書屋、會議室、活動室等公共空間進行了升級改造,陸續(xù)在百姓“家門口”開放了一些自習室,就在許多圖書館“一座難求”的情況下,也能很好地滿足市民的學習需求。
學習,從來不應該局限于在哪個特定的場所。面對群眾的學習熱情,以政府為主導,力促社會資源整合、充分下沉資源、打開空間資源,就是正確的發(fā)力方向。找到、打開空間以后,保證這些空間資源能得到有效管理、持續(xù)運營,也需要政府、企業(yè)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此外,加快搭建各類數(shù)字化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整合各類優(yōu)質教育資源,讓人們更方便獲取所需資源、共享優(yōu)質課程資源,也能讓“時時可學、處處能學、人人皆學”更快從愿景變成現(xiàn)實。
中國正走向學習型社會,和蘇州致力于打造“書香蘇州”城市品牌一樣,許多城市也正在成為“書香城市”。從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的社區(qū)圖書館,到增強服務效能的“24小時城市書房”,都折射出這一趨勢。滿足群眾對學習空間日益增長的需求,搭建全民學習的廣闊空間,有賴社會各界攜起手來,付出更多努力。唯有不斷增強公共文化供給、挖掘更多公共學習空間、完善大眾終身學習途徑,多方形成合力,才能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行穩(wěn)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