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王嘉言
蘇州一些書店正在突破圖書的“邊界”。日前開業的蘇州新華書店繁花書城不僅以“書店+”模式,創新打造了數個多元文化體驗空間,還在書城中融合了文創產品、咖啡、動漫等多種業態,打造出復合型文化空間,吸引市民關注。
“書店+”為何成為新潮流?如何進一步挖掘書店的隱藏價值?實體書店如何不斷創新,提供更多優質公共文化服務?本期留言板,我們討論這個話題。
觀點交匯
從“小而美”中汲取智慧
言林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已發生改變,紙質閱讀已不再是唯一。傳統書店想要突圍,需要借助“書店+”激發讀者的懷舊情懷,打造適合交流的閱讀氛圍,營造時代新潮流。
說起逛實體書店的理由,歸結起來有兩大關鍵詞:舒適+便利。眾多實體書店裝修氛圍不錯,十分適合靜下心來淘書、讀書,還能滿足人們對文化、生活、社交等多方面需求。不少書店會經常舉辦作家簽售會、書友沙龍等線下活動,給愛讀書的市民一個交流的空間。
書店的創新需要從最初單一的圖書零售,逐步調整到“書店+”商業模式,逐步打造成城市文化“會客廳”。蘇州作為一座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實體書店在創新中要做好本土文化的傳播,開辟蘇州圖書專區并使其成為一大亮點。在本土文化圖書專區中,可重點關注蘇州文史類圖書、蘇州作家作品集等地方特色圖書。在傳播本土文化方面,實體書店具有一定優勢。因為不少本土圖書出版印量不多,在網上很難買到,實體書店歸類展示、銷售后,可形成一大特色。在探索“書店+”模式過程中,實體書店應圍繞圖書主業,積極探索“書店+旅游”“書店+文創”“書店+咖啡”“書店+體育”等模式,進一步發揮城市文化“會客廳”的功能。結合年度重要時間節點和大事,實體書店可推出專題圖書特展、專業書店聯展等活動,為讀者打造“美好生活新入口”。
“書店+”關鍵“+”在內涵中。在打造“書店+”品牌過程中,那些“小而美”書店也許能讓人更記得住,成為展示城市人文風景的窗口。
“書店+”成就悅讀
治平
“書店+”何以成為新潮流?道理很簡單,書店是大眾普遍認可的一種文化符號,是文化的象征。比如,文化市場就是很多蘇州人最愛去淘書、買書的地方。書店不僅僅是為了賣書,從書籍選品、室內裝潢審美再到空間業態,其實都在倡導一種生活方式,傳遞文化理念。“書店+”新業態既滿足了年輕人對個性化、創意化商品的需求,也提升了書店的整體格調。
當人們從線上回歸線下,對美學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書店作為文化地標,自然成了這一需求的承載者。一方面,通過引入咖啡、文創產品、動漫等多種業態,書店不僅豐富了自身的功能,也為讀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文化體驗;另一方面,可借鑒國內外經驗,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如小型講座、藝術展覽、作家分享會等,為讀者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和交流平臺。
“為價值付費”是新興消費群體的消費文化特點,身處“書店+”這樣的復合型文化空間之中,他們購買商品更多的是在為所認可和向往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情緒價值買單。
下期話題預告
上海地鐵龍華中路站,50件西班牙畫作近日以原尺寸復制品形式展出,開啟具有異域風情的光影之旅。陸家嘴站,中國手工藝與法國藝術碰撞出別樣靈感火花。蘇州一些地鐵站從外觀到內飾也都散發著獨特藝術氣息,獲得了市民游客的一致好評。
地鐵站的“美學”元素為何備受關注?用“美學”點亮城市公共空間,還有哪些可能?城市如何變得更美?來稿請寄:sbpldz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