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木
近日,廣東李女士因健康問題提出離職,按公司“規矩”經過26道審批程序才走完整個流程,引起不少人關注。
26道審批流程顯然超出了合理的范圍。媒體調查發現,有這種“規矩”的公司并非個例,六成以上的員工遭遇過“離職難”。過多的審批環節和不必要的簽字確認,讓流程變得冗長又低效,也讓離職員工在心理上承受了過多壓力。從長遠來看,員工的心理健康、公司的整體氛圍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26道審批流程背后,是形式主義在作祟。過分追求表面功夫導致流程繁瑣,忽視了管理的本質目的與真實效果。這樣的審批看似嚴謹規范,實際上卻忽視了員工的需求和企業的長遠發展。從大部分人的正常認知出發,少了人情味、缺乏人文關懷的管理制度,更像是一種“人為刁難”,無疑會使員工的歸屬感、獲得感嚴重下降,企業的凝聚力與競爭力也會大大減弱。
形式主義背后,或有思維方式的問題,或有工作方法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主觀脫離客觀、理論脫離實際的表現。明明只是一件可以簡單處理的小事,到了具體執行階段,卻奉行“繁瑣”了。現實中,不少地方的工作流程被人為復雜化了,消耗著大家謀事創業的熱情。比如,這邊電子資料整不明白,那邊紙質材料還得備著,省事變費事,數字科技讓工作更高效淪為紙上談兵。明明職責清晰、流程明確,偏要疊床架屋,到處留痕,造成上級“亂忙”、基層“忙亂”,徒增成本、效率低下,導致工作失去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干事創業,貴在真抓實干、求真務實。形式主義看似“保險”——各種“成果”清晰可查,其實卻常陷入“熱鬧之后一場空”的窘境。每個人都在持續內耗,陷入一場虛假的、毫無意義的但又不得不去做的緊張繁忙里。對于做事的人而言,做了事要用大量材料證明自己做了,還要為此繁忙奔波,他們會是什么感受?繁瑣的流程和厚厚的材料難道比工作本身更重要嗎?這樣的不良現象,必須下大力氣來糾治。
實事求是多一點,形式主義才能少一些。工作不應拘泥于外在形式,而是要講求實際效果,嚴懲裝樣子、搞“花架子”。具體到一個部門、一個單位,要多從實處著眼,拿出扎實舉措,簡化不必要的流程。反復發生的問題要從根源上找原因,普遍存在的現象要從機制上想辦法。謀實招、干實事、求實績,才能讓更多人從繁文縟節中解脫出來,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踏踏實實干工作,收獲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