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路
近年來,全國都在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以釋放消費活力,不過“換新”提速意味著舊物處置也得跟上。對于居民來說,像床墊、沙發、桌子、柜子之類的大件舊物怎么扔,成為煩心事。如今,在姑蘇區,居民大件垃圾處置已經不再是難題,不僅大件垃圾免費清運解了群眾的急難愁盼,還探索出了循環低碳的新路子。
除了居民使用“蘇周到”App下單預約收運,姑蘇城管環衛部門每月會走進全區517個小區,全覆蓋式開展大件垃圾巡查收運。據悉,姑蘇城管環衛部門去年主動巡查小區5305次,全平臺累計接單10015筆,收運、處置大件垃圾達2733.37噸,居民滿意率達97.73%,接單及時率100%。免費清運只是第一步,循環利用成為更大看點。環衛部門對大件垃圾進行二次分揀,將可用物品清潔消殺后投入舊物置換中心,通過閑魚平臺和線下“跳蚤市場”實現循環流通。
突破“清運即終點”的思維定式,建立起完整的資源再生鏈條。當廢棄的桌椅書柜重新找到使用者,當置換市集二手物品從大件家具單一類別擴充到七大類,市民參與快樂“淘寶”的場景生動詮釋了“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姑蘇區2024年成立的舊物置換中心,不僅減少了2700余噸垃圾的終端處理壓力,更在市民中播撒了綠色消費的種子,推動社會形成物盡其用的環保共識。
大件垃圾處置打出“免費清運+循環利用”組合拳,既解居民垃圾處置困擾,又破城市“垃圾圍城”困局,既開辟出城市固廢資源化利用新路徑,又加固了市民文明環保的行動自覺,可以說,姑蘇區的探索為城市固廢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從設置小區投放點到培育舊物置換生態,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參與,這套組合拳展現出治理現代化的多維創新。城市治理的進步,往往體現在對民生小事的求解智慧上。堅持創新驅動,學會用循環經濟思維破解治理難題,讓城市管理向精細化、低碳化轉型,看似棘手的城市頑疾也能轉化為推動綠色發展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