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主持人 王嘉言
老人住進養老院,是不是子女后輩不孝?社交媒體上,這樣的討論經常出現。一項針對265位老人和110位家屬的社會調查頗有意思:49%的受訪老人稱是自己主動提出搬進養老院的,而僅28%的家屬稱是老人想要搬進去的。
這一數值差距,反映了什么問題?如何才能消除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的顧慮?讓老有所養的圖景更多樣,還要補上哪些“短板”?本期留言板,我們討論這個話題。
觀點交匯
精準施策守護幸福“夕陽紅”
言林
兩組數據的差異,反映出老人對晚年生活的安排更希望能“自己說了算”。如今老年群體收入積蓄開始增多,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不愿麻煩子女,開始選擇入住養老機構。而子女或多或少還是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居家養老贍養父母是自己的責任。
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養老機構專業化也日益凸顯。子女可多管齊下消除父母入住養老機構的顧慮。比如上海的一些養老機構通過“短托”“試住”等沉浸式體驗活動,讓老人全方位對比選擇養老機構。更有子女以參與陪住、組建親友團等形式,讓父母很快融入機構養老新生活。
從長遠來看,養老服務需要從生存型向品質型提檔升級,補齊發展短板。首先要補齊的是人才短板,專業教培機構要根據市場需求,培養一批既掌握護理技能,又懂心理學、營養學等知識的高技能人才。其次,各級政府要加大對養老產業扶持力度,助力養老機構發展,通過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助餐行動等惠民舉措減輕老年人經濟負擔。第三,養老服務需要社會橫向聯動,滿足老年人在醫療、文體、旅游等方面的多樣化需求。養老服務更要不忘用好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在降低成本基礎上,為老年人提供更精準、更便捷的服務。
要搬掉養老的“成見之山”
聽雨
送老年人進養老院,往往會招來非議。這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即便是老年人自己有意愿到養老院養老,其子女也往往會受到周邊人群的“另眼相看”。更何況,很多老年人內心也跨不過到養老院養老這道坎。
“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這是《哪吒之魔童鬧海》里申公豹的一句臺詞。其實,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心中的成見,遠不止申公豹經歷的那些。比如,在升學時,職業院校往往是不得已的選擇;在擇業時,考公考編會成為重點追求;在婚嫁時,女方總喜歡條件優于自己的男方……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很顯然,一座座“成見之山”,會在不同程度上阻礙個人和社會發展的腳步,必須下大功夫搬掉。
盡管居家養老是絕大多數老年人最歡迎的養老方式,但不得不承認,機構養老是一種現代養老模式,不可或缺,能夠讓很多特殊狀況的老年人,尤其是不少高齡老人獲得更為專業、全面的照護,以安享晚年。搬掉養老方面的“成見之山”,需要不斷提升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讓口口相傳的口碑消融公眾對養老機構的顧慮。比如,上海一些養老機構正通過試住、短托等方式,可以讓老人們更有自信,小輩們更加放心。
下期話題預告
家長們十分操心又吞吞吐吐的事,姚明在兩會上替他們說了。日前,在北京團小組討論中,姚明提到,今年帶來的建議是關于動員未成年人開展息屏24小時行動,讓更多的青少年走向運動場、貼近大自然,走進真正的社交場景,成長為身心和意志品格都健康的下一代。
對此你怎么看?“息屏”24小時,救得了“網癮少年”嗎?如何更好治理青少年網絡沉迷?來稿請寄:sbpldz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