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論場】
肖路
每天約50個菜,每周菜品更新50%以上,人均消費20到25元……近日,蘇州軌道交通自營的廣濟南大食堂正式開門迎客,它以“國內首個站廳社區食堂”的創新姿態,為地鐵空間注入新活力。好吃不貴,集三餐供應、便民服務于一體,不僅刷新了人們對地鐵商業的認知,更展現了地下空間服務民生的無限可能。
從引進咖啡、面包、便利店、書店等店鋪,到把早餐小車開進車站,再到在地鐵里開出社區大食堂,蘇州地鐵正以漸進式創新重構地下商業生態。當流動的交通空間開始承載駐留的市井煙火,當冰冷的換乘通道蛻變為溫暖的生活驛站,地鐵站廳正突破傳統“過道”的單一屬性,向著復合型城市服務樞紐悄然轉型。
蘇州已經開啟地鐵的黃金時代,地鐵越方便就越成為市民出行首選方式,日均超百萬客流量背后涌動著龐大的民生需要——每個行色匆匆的身影,都暗含著即時消費、應急服務的潛在訴求。把軌道站點從流量通道賦能成消費場景,是地鐵商業發展所需,也是居民生活便利所需。
做大城市消費增量需要不斷創新消費場景,不斷豐富消費供給。當城市地面商業日漸趨向飽和,不斷拓展的地鐵站廳就是待開墾的沃土。城市商業的繁榮不該止于“地上”,據悉目前蘇州地鐵全線現存85處在營和待開發資產,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278座站點擁有站廳商業,這些站廳資源既是破解商業增量難題的密鑰,也是延伸便民服務觸角的新支點。
激活地鐵站廳資源,打造集美食、快銷與生活服務為一體的地鐵生活圈,滿足乘客不出站就可以一站式集齊生活多樣化所需,對于行色匆匆的通勤一族來說,生活快節奏的常態下這種便利太擊中生活需要了。因此,把地鐵商業圈打造成便民生活圈,地鐵空間里的煙火氣不僅成就消費繁榮的另一番場景,也解鎖了城市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從地下零星小店到地鐵商業日漸起勢,從清晨的豆漿到深夜的關東煮,從應急充電站到共享雨傘,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地鐵商業版圖的拓展、商業創新的突圍,更是城市公共服務的全新范式。融繁榮商業與服務民生為一體,蘇州地鐵在多圈融合上還剛剛開始,隨著“軌道上的城市”加速成型,蘇州要加快地鐵站廳資源開發利用,在持續釋放商業活力的同時不斷解鎖服務生活服務民生的新場景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