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麓
在蘇州常熟環境監控中心,一塊電子大屏正悄然改變千年水鄉的生態治理圖景。近日,蘇州首個生態智慧云眼系統上線運行,環境監管的“火眼金睛”正穿透工業煙囪、河湖水面與生物棲息地,用數字神經網絡重塑生態保護新格局。這不僅僅是一次技術升級,更是一場治理方式的變革。
當下,人工智能作為新的核心驅動力,正在為各行各業帶來深刻變革。在生態環境建設領域,人工智能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為解決環境問題、推動綠色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成為守護綠水青山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
AI重構了監測的新范式。傳統的環境監管有時會面臨“數據不全”“信息遲滯”“人力不足”等結構性困境,容易陷入“救火式”治理的被動局面。生態智慧云眼系統的上線,讓環境治理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通過“一張網”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實現了環境數據的全域感知、實時匯聚和智能分析。它的價值不僅在于技術創新,更在于治理范式的突破。因為這張網有“預見未來”的能力,能夠“未病先防”,將環境風險防控從“事后處置”轉向“事前預防”,極大提升了治理效能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人工智能正不斷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著強大的科技支撐,像生態智慧云眼系統等AI技術應用的深層意義,在于開創了數字時代的生態文明新階段。一方面催生出更多治理上的新智慧,另一方面也孕育著未來的新生態。可以預見,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人工智能將在生態環境監測、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當太湖畔的傳感器開始“呼吸”,當陽澄湖的監控探頭學會“思考”,蘇州在新科技上的創新實踐也將不斷詮釋著數字時代的生態文明新內涵,為“水韻江蘇”寫下蘇州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