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王嘉言
家長們十分操心又吞吞吐吐的事,姚明在兩會上替他們說了。在北京團小組討論中,姚明提到,今年帶來的建議是關于動員未成年人開展息屏24小時行動,讓更多的青少年走向運動場、貼近大自然,走進真正的社交場景,成長為身心和意志品格都健康的下一代。
對此你怎么看?“息屏”24小時何以引發共鳴?如何更好治理青少年網絡沉迷?本期留言板,我們討論這個話題。
觀點交匯
“息屏”后該做什么?
臨湘
“息屏24小時”,并不能徹底改變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但從中卻可找到一個突破口,讓青少年認識到除了網絡世界外,生活中還有很多真實、美好的事物存在。通過走向運動場、融入大自然等,青少年會更健康快樂成長。
值得思考的是,“息屏”后該做些什么?如果家長為了“息屏”一味將所有電子設備都鎖起來,孩子可以選擇休息24小時什么都不做。等吃飽睡足后,他們會有更旺盛的精力去打游戲、刷視頻。這樣的“息屏24小時”也就失去了意義,救不了“網癮少年”。
作為家長要充分用好“息屏24小時”,幫助孩子擺脫對電子設備的依賴,通過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填補“息屏”后的“空白”。當孩子發現,在沒有電子設備后,世界如此美好,生活中還有這么多新選擇,就會逐漸遠離不健康生活方式。“息屏24小時”是系統性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合力推進。
家長應當帶好頭
諸震鳴
“息屏24小時”,不妨“擴大”到成年人。作為長輩至少得先行一步。不時在網上讀到這樣的問題:現在還有人看報嗎?恕我直言,數字時代中,多讀報紙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紙媒的深度報道能幫人建立完整知識框架,培養系統性思維能力,還可提升人們的信息甄別能力,在謠言泛濫的網絡環境中形成“信息免疫力”。在價值觀形成關鍵期,報紙承載的優質內容也能緩解青少年“網絡沉迷”問題。
所謂“網絡沉迷”,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對上網太“專一”了。其實,未成年人也好,成年人也罷,休閑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乘興去郊外踏青游山玩水,到附近的公園、小游園小憩與人談談“山海經”。“白相”的時候,你我“心不在焉”亦無妨,要力戒一個“迷”字沒商量。“散打”式的消閑于健康于陶冶性情不無裨益。
“硬隔離”與“軟引導”相結合
鳳陽生
面對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國內國外都相當重視,采取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比如,不允許低年級學生白天攜帶手機,學生必須在晚上上交電子設備等,具有明顯的物理上“硬隔離”色彩。這樣的舉措在特定的環境中肯定可收到一定成效,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數智技術及其服務是時代進步的產物,“把小孩連同洗澡水一起潑掉”,無疑是顧此失彼、因噎廢食。
熊掌和魚如何兼得?必須立足青少年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基本特點,采取“硬隔離”與“軟引導”相結合的方式,構建起一整套長效預防和干預機制,形成青少年網絡保護體系。廣大家長應該用更多的智慧、愛心和耐心,平衡科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讓家庭教育在數智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下期話題預告
“深度求索”問世后,似乎在挑戰人類大腦。比如,作為教育助手,DeepSeek能輕松地完成作業,甚至能幫學生們完成一些復雜任務。今年2月,清華大學微信公眾號發布應用案例,請DeepSeek指導學生制定并執行新學期計劃表,引導學子規范學習與生活。
對此你怎么看?傳統搜索,你還用嗎?數字時代,如何既能利用好AI工具的優勢,又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創造力?來稿請寄:sbpldz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