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麓
“3·15”晚會落幕,留給社會大眾的塵囂仍在彌漫。盡管曝光名單引發(fā)了一波又一波的熱議,但公眾真正關心的,不是一年一度的“黑榜”,而是曝光之后的整改與進步。
又是一年“3·15”,又是一場消費亂象的集中曝光。從翻新衛(wèi)生巾、保水蝦仁,到電子簽協議利率高得離譜、AI機器人狂打騷擾電話,樁樁件件、觸目驚心,刺痛了消費者的心,再一次敲響了市場監(jiān)管的警鐘。
每年“3·15”晚會,都是對消費市場的一次深度“體檢”。那些被曝光的問題,看似是“一夜之間”被發(fā)現,實則是長期存在的頑疾。翻新衛(wèi)生巾、紙尿褲,從生產垃圾中挑出“二等品”二次售賣,背后是對女性和兒童健康的漠視;保水蝦仁、不合格醬油,超量添加保水劑、重金屬,讓消費者花了冤枉錢還可能危害健康;家電維修平臺亂收費,打著“正規(guī)”旗號行欺詐之實,破壞了市場的信任。這些問題,不是一時一地的偶發(fā),而是反映出某些行業(yè)在監(jiān)管缺失下的肆意妄為。
盡管每一次曝光后,相關部門都迅速行動,連夜查處涉事企業(yè),體現了對違法違規(guī)行為零容忍的態(tài)度。但是,我們不能只滿足于“連夜查”的雷厲風行,更需要思考如何把這種勁頭轉化為“時時查”的長效機制。特別是,一些問題年年曝光卻年年反復,就可以看出光靠“查”和“曝光”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建立長效機制才是治本之策。監(jiān)管部門要轉變工作方式,變被動應對為主動預防。企業(yè)更應加強自律,將質量安全視為生命線。日本實施“肯定列表制度”,歐盟建立“食品追溯體系”,這些國際經驗值得借鑒。
曝光只是手段,整改才是關鍵。公眾期待看到實實在在的改變。除了日常食品、用品的環(huán)節(jié)把控之外,那些被曝光的產品,它們的“結局”如何?是換湯不換藥、熱點之后又“重出江湖”,還是完善流程、認真整改,產品上市再請市場檢驗,抑或是直接下架?這些都需要“時時查”來跟進反饋,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
希望“3·15”不再是一場年度“盛宴”,而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持久動力。監(jiān)管部門、企業(yè)、消費者三方聯動,持續(xù)筑牢生活健康防線,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用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