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王嘉言
“深度求索”(DeepSeek)問世后,似乎在挑戰人類大腦。此前,清華大學微信公眾號發布應用案例,請DeepSeek指導學生制定并執行新學期計劃表,引導學子規范學習與生活。
傳統搜索你還用嗎?數字時代,如何既能利用好AI工具的優勢,又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創造力?本期留言板,我們討論這個話題。
觀點交匯
做駕馭AI的思想者
正華
DeepSeek在清華大學和其他高校的應用,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能引導學生拓寬視野,更好地開展學習。但同時需要看到,如果學生過度依賴AI,會削弱自己的思考能力,甚至還可能導致思維惰性和學術不端問題。
傳統搜索還要不要繼續使用?筆者認為保留還有相當的必要性。運用傳統搜索的過程本身就是思考的過程,通過輸入關鍵信息能不斷調整自己思想的方向、拓展思維模式。雖然運用傳統搜索可能會耗費更多的時間,但在搜索過程中你會有許多新發現,能找到更多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在數字時代,我們必須清楚意識到,AI不能完全取代自我思考與創新。DeepSeek等AI工具通過“深度求索”,所完成的只是對現有資料的再拼合、再整理,不會產生具有獨特性的新思想、新理論和新觀點。所以,在AI工具使用過程中,要學會提煉精髓、發現亮點,而不是完全依賴、照搬照抄。數字時代,我們需要加強的是認知,而不是技術與工具。
別讓便捷掩蓋了隱憂
云輝
教育是一場春風化雨的心靈滋養,絕非單純的知識灌輸。AI可以解析數理難題,卻無法講述奮斗者背后的艱辛與堅持;能提供文學賞析,卻難以讓學生在字里行間體會到情感的溫度。學習的內驅力源于對知識的熱愛、對自我成長的追求,這需要在與老師、同學的互動交流中,在克服困難的磨礪中逐漸形成。過度展示AI在教育中的強大功能,容易讓學生誤以為學習可以走捷徑,依賴機器就能輕松達成目標,從而忽視了挖掘和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所以,面對AI在教育領域的深度滲透,我們必須保持清醒。一方面,教育者要合理利用AI技術,將其作為激發學生興趣、拓展知識邊界的工具,而非替代學生思考的“保姆”;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AI,讓他們明白AI只是輔助手段,真正的成長來自自身的努力與探索。
擁抱AI但要保持自我
錦詩
毋庸置疑,先進工具誰先掌握誰肯定就能先得益。但必須認識到,人工智能再好,它也還是一種通用工具,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是為了提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效率和質量。至于人工智能這個工具怎樣利用、能否用好,關鍵還在人自身。比如,在文史研究中,蘇州就有專家嘗試應用DeepSeek,發現它很善于在網絡中抓取知識點,撰寫的報告“排比句”也用得很規整,煞有介事,但有的內容是胡說八道。
人工智能是算法的堆積、理性的延伸,而人類是感性與理性的交響。狄金森的詩歌手稿中時有錯誤卻震動靈魂,援鄂護士的日記字跡潦草卻直抵人心,這些不完美的文字恰恰證明了人類寫作的意義:不是為了和機器比賽生產效率,而是為了證明我們活過、愛過、思考過。因此,我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來提高效率、拓寬視野,但絕不能迷失自我,讓它取代我們的思考和體驗。
下期話題預告
電影《哪吒2》持續熱映,“跟著吒兒去旅游”的火熱不是個例。從影視到游戲,從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的詩與遠方,到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里的山西古建,現象級IP正以強大的生命力賦能文旅產業。
為什么熱門IP可以產生如此大的能量?如何把IP帶來的“流量”變成“留量”?這對蘇州文旅產業發展有什么啟示?來稿請寄:sbpldz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