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路
最近,武漢東湖聽濤景區的“躺椅”火了。盤腿而坐或者干脆躺平,曬著太陽,吹著湖風,聽著鳥鳴,將“松弛感”拉滿。網友紛紛表示羨慕:“能給我也留個位子嗎?”“建議每個公園都安上。”全網“求推廣”的呼聲背后,是公眾對公共空間需求更深層的轉向。
公園長椅的間距和形態,暗含著“短暫停留”的設計邏輯。從座椅到躺椅,升級的不只是一張椅子的傾斜度,而是一種更加主動的邀請姿態——歡迎停留。在上海徐匯濱江,白領們躺在階梯式草坪上曬太陽,經由躺椅多角度模擬并讓不同身高和體形的人試躺,把草坪打造成“躺坪”新熱度。顯然,“躺”的姿態設計延長了市民的停留時間,這種微更新是對公眾需求的精準捕捉。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公園20分鐘效應”被頻頻“種草”,逛公園也被年輕人熱捧凸顯的就是人們對自然療愈的迫切需要。城市公園不僅是對鋼筋水泥的“留白”,也是治愈情緒的“緩沖帶”。家門口的口袋公園越建越多,公園椅背這些公共設施微更新正在重構公園空間與人的情感鏈接,當城市微更新越來越注重座椅的弧度、扶手的觸感抑或是綠植的疏密,細節之處彰顯城市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