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麓
蘇州青年小店“成長計劃”讓60家小店換上嶄新門頭,這一看似簡單的店招改造活動,實則蘊含著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深層邏輯。當吳江區藝英書院那本“巨書”招牌成為點睛之筆,當太倉海運堤西餐廳的指引牌破解“酒香巷子深”的困境,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次城市“微更新”,更是一場關于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生動實踐。這種以“繡花功夫”激活“毛細血管”的治理智慧,正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解題思路。
青年小店“成長計劃”打破了傳統市容管理的單向思維。過去,城管與商戶的關系常被簡化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而蘇州城管部門主動轉換角色,看到小店“就想為他們做點什么”,從“執法者”變為“服務者”,通過摸排小店需求,實現了市容管理從“整齊劃一”到“各美其美”的質變。太倉城管工作人員幫助西餐廳設置特色指引牌的案例尤為典型,既解決了商戶的實際經營困難,又豐富了街道的空間層次,這種“管理即服務”的理念轉變,正是現代城市治理的核心要義。
“店招煥新”扮靚的不只是門頭街景,更激發了城市發展的新活力。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個體小店承載了一個個家庭的生計,也是經濟活力的生動體現,彰顯著城市的煙火氣。“成長計劃”選取的60家青年小店,既有傳承國學的書院,又有融合創新的餐廳,還有大學生公益項目,這種差異化扶持策略,保留了城市文化的多樣性,培育了新業態的生長點。更可貴的是,城管部門還通過聯動公益UP主探店宣傳,形成了“線下改造+線上引流”的閉環,打造“優青小店”宣傳品牌,成為激活城市“毛細血管”的重要手段。
當下,蘇州正加快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青年是城市創新的生力軍,但干事創業初期往往面臨資金短缺、經驗不足等瓶頸,為青年提供政策、資金等多種支持,實質是構建了青年創業的“緩沖帶”和“加速器”。當管理部門化身“創業服務管家”,青年獲得的不僅是煥然一新的“門面”,更是與城市共同成長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