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言
“外賣雖然方便,總不如自己做的營養健康。熬夜加班的時候,別總拿泡面湊合……工作壓力再大,學習再忙,都要好好吃飯。”近日,延邊大學2025屆學生畢業典禮的講臺上,食堂阿姨劉曉梅“沾著油煙氣”的叮囑,讓現場學生數次淚目,也感動了萬千網友。
食堂阿姨的發言為何讓人“破防”?答案藏在“接地氣”三個字里。畢業致辭往往會包含許多宏大愿景,希望大學的精神、品格、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擔當得以總結和傳揚。而與宏大愿景相向而行的,是公眾越來越期待致辭能更“接地氣”,更加走進年輕人的內心,甚至能直視那些未來人生道路上會有的小迷茫、小困惑。“好好吃飯”的樸素關懷,印證了這種宏大與微小的平衡。而這關懷,就來自那個日復一日在窗口為學生打飯的身影。
深層的共鳴,也緣于身份轉換期的特殊心境。阿姨說的不是“奔向遠大前程”的豪言壯語,而是熬夜后的胃痛、獨在異鄉的委屈。這些常被忽視的真實細節,是畢業生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微妙的生存痛點。他們一腳踏出校門,熟悉、溫暖的“阿姨多加點飯”,可能就要變成冰冷的職場規則。這讓食堂阿姨的臨別絮叨,聽起來像是至親的祝福:希望孩子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一聲叮囑,可以說給即將面對社會風雨的年輕人心里留了個小暖爐。
然而,這份讓人“破防”的力量,不只是安慰那么簡單。它道出了一個簡單的、但會被我們在快節奏生活里忘了的道理:再遠大的理想,也得從“好好吃飯”開始,靠踏踏實實過日子打底。阿姨的“好好吃飯”和“別硬扛”就像溫柔的提醒,提醒每一個人,真正的成長不是飄在天上,而是得把日子過瓷實了,吃飽了才有力氣追夢。面對人生之旅的不確定性,認真生活、活在當下是最好的姿態,既不要拿身體換“KPI”,也別用“躺平”對抗壓力。
“千千萬萬普通人最偉大”。食堂阿姨站上講臺,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育人課。這些日復一日操勞的后勤工作者,他們本來就在用勤勤懇懇的付出,默默詮釋著大學精神的另一面——不是高高在上的光環,而是腳踏實地的溫度。“好好吃飯”不是一句口號,是身體力行的日常。這或許就是最樸實無華的“高大上”:說得出,更做得到。知行合一,從來就是最打動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