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楨亞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新時代城市發展錨定了方向。這場始于“十四五”的民生工程,絕非簡單的拆舊建新,而是以“繡花功夫”重塑城市肌理,讓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民生福祉筑牢城市根基
城市更新的核心是“人”。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全國新開工改造老舊小區5.6萬個,更新老化管線超5萬公里,加裝電梯2.5萬部,增設停車位50萬個以上。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家庭生活品質的躍升。在蘇州平江路,居民們見證了老街區的蛻變:從“吊桶取井水、煤爐做飯”到“干濕分離衛生間、智能水表監測獨居老人用水”,從“空中蜘蛛網”到“一刻鐘生活圈”,居民既留住了“煙火氣”,又擁抱了現代化。南京通過“修舊如故”修繕,保留老城青磚灰瓦馬頭墻的同時,引入社區服務中心、智慧停車系統,讓歷史街區在保護中發展。城市更新不是“一刀切”的改造,而是“量體裁衣”的民生工程。廣州推進城中村改造“依法征收、凈地出讓”新模式,青島計劃2025年系統改造老舊小區53個、加裝電梯400部……這些舉措如同“精準滴灌”,將資源投向群眾最急難愁盼的領域,讓城市更新真正成為“民心工程”。
從“鋼筋水泥”到“智慧互聯”:科技賦能點亮城市未來
科技是城市更新的“加速器”。蘇州昆山為278個小區的8714臺電梯接入基于物聯傳感、AI攝像頭等智能設備的“一梯通管”智慧電梯管理平臺,實現困人救援493起,全面提高安全用梯水平。杭州城市大腦在2025年全面升級至3.0版本,通過部署DeepSeek-R1大模型,為城市裝上自主進化的“數字心臟”——杭州公安AI警務助手“警小愛”,為居民提供24小時在線政務服務,包括法律政策咨詢、戶籍問題咨詢等,短短幾秒即可推送視頻導辦鏈接,實現快速辦理。這些實踐表明,科技不僅能提升城市運行效率,更能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智慧細胞”的植入,讓城市既有“科技范”又有“人情味”。
從“千城一面”到“各美其美”:文化根脈滋養城市靈魂
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來”,而是“薪火相傳”。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以運河為軸,打造“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可游可玩”的文旅體驗;廣州越秀區啟明社區保留近代紅磚洋樓,引入咖啡館、設計事務所,讓嶺南“民國故里”煥發新生。這些案例證明,保護與更新并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關鍵在“用”。南京老城南編撰傳統民居修繕技術圖集,用老工藝燒制青磚修復院墻,既保留歷史信息又延續生活氣息;蘇州平江路通過“一塊匾、一只桶、一口井”的漸進式改造,讓居民在老街區享受現代生活。這些實踐啟示我們,文化保護不是“博物館式”的封存,而是讓歷史與現代“同頻共振”。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兑庖姟访鞔_提出,到2030年要讓城市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當歷史街區的“沉睡遺產”變成“活的文化”,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城市顏值的提升,更是發展質量的飛躍。未來,城市將更安全、更溫暖、更智慧。讓我們期待,在更新中遇見更好的城市,在發展中共享更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