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于露
又到了吃枇杷的季節,姑蘇區設置統一風格的臨時銷售亭并允許合規擺攤,通過規范化攤位群和季節性疏導,實現供應端和需求端的有效連接。除了枇杷市集,還有荷花市集、西瓜市集等等。越來越多的新鮮農產品可以直接在小區門口買得到,這些路邊市集的出現真正做到了便民、利民。
近年來,路邊經濟在政策賦能與創新探索中實現轉型升級,從傳統攤販模式向規范化、特色化、數字化方向演進,成為穩就業、促消費、活文化的重要抓手。路邊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部門的努力,通過政策適配、文旅嫁接、場景創新,讓“小業態”撬動“大經濟”,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
柔性管理釋放經濟活力。在審批環節,蘇州市創新推出“一次許可,一年內自動延續”的夜間臨時占道許可積分制,構建激勵相容的管理機制;在執法層面,包容審慎的“輕微免罰”機制通過公益服務、信用積分抵扣替代處罰,既規范經營行為,又帶動周邊商戶形成自律氛圍;在平臺搭建方面,柔性管理不僅增添了城市“煙火氣”,緩和了管理矛盾,更讓路邊經濟從業者感受到政策溫度。
文化IP激活消費新場景。路邊經濟與本地文化的深度融合,重塑城市文旅體驗。平江路、山塘街等歷史街區推出“水上市集+評彈夜演”項目;書店、咖啡館嵌入木版年畫展銷、昆曲快閃等元素,打造沉浸式消費空間;十全街首創“CitySit”蘇式閑坐場景,通過外擺設計帶動營業額增長,打造兼具網紅效應與市容美感的示范點。越來越多的文創元素與路邊經濟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新經濟的業態,還通過文化創意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吸引力。
數智賦能推動模式創新。相城區開發“相城一刻圈”小程序,整合縫補、配鎖等小微服務點位,居民可以通過小程序直接聯系到自己所需要的服務點,方便又快捷;姑蘇區“惠姑蘇”App實現便民攤點一鍵導航,構建15分鐘生活圈。通過技術賦能實現運營升級,突破傳統形態限制,形成集成化便民服務體系。
路邊經濟的蓬勃發展,體現了城市治理從“剛性管控”向“包容共生”的轉型。柔性管理、文化IP賦能、數智賦能的三重驅動,使其成為彰顯城市特色、提升經濟韌性的關鍵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