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晨陽
中國青年報社《2025中國青年旅游觀察報告》顯示,沉浸式“慢游”(55.3%)與“自由行”(52.3%)成為當代年輕人主流旅游選擇,超九成受訪青年近一年至少出游一次。年輕人在旅程中既追求歷史古跡、自然風光的深度體驗,也熱衷解鎖冷門景點、非遺民俗等文化密碼。這場由Z世代主導的旅游變革,正以“快時代慢腳步”的姿態(tài),重構文旅消費的新圖景。
“特種兵式旅游”的熱潮逐漸褪去,而“慢游”為何能捕獲青年群體的青睞?這背后,是旅行方式的深刻轉變——從走馬觀花到深度沉浸,從算法推薦到自主探索。這場靜水深流的變革,正在為文旅產業(yè)與社會發(fā)展注入全新動能。
從“打卡”到“沉浸”,青年“慢游”折射文化自信的覺醒。41.9%的年輕人主動走向冷門景點,42.1%的年輕人被非遺民俗吸引,這已超越單純的旅游偏好,演變?yōu)槲幕杂X的生動注腳。在揚州東關街,游客選擇跟隨老藝人聆聽千年揚州清曲,而非追逐網紅機位;在蘇州平江路,有人將評彈、昆曲與園林景觀整合為文化探秘之旅。這種從物理空間打卡到精神場域沉浸的轉變,恰與“國潮復興”“非遺活態(tài)傳承”的時代脈搏同頻共振。數(shù)據顯示,34.1%的年輕人會因書籍雜志的文化指引踏上旅途,17.5%的年輕人追尋古人游歷路線,印證著年輕一代正以旅行重構與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聯(lián)結。當旅行成為文化解碼的密鑰,“慢游”便升華為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從“效率”到“體驗”,“慢游”背后是生活哲學的迭代升級。在算法推薦占據62.3%選擇權重的數(shù)字時代,年輕人卻以“隨性清單”“小巷漫游”打破效率至上的桎梏。這種“去工具化”的旅行態(tài)度,本質是對工業(yè)化生活節(jié)奏的溫柔反抗。數(shù)據顯示,19.2%的年輕人選擇徒步、自駕等探索式旅行,折射出從完成旅行到享受過程的價值轉向。年輕人在慢游中重新發(fā)現(xiàn)生活的細膩,用腳步丈量出對抗時空壓縮的精神自治領地。
從“流量”到“留量”,“慢游經濟”催生文旅產業(yè)創(chuàng)新蝶變。“慢游熱”正倒逼文旅產業(yè)從流量爭奪轉向價值深耕。常州打造“一張票玩轉一座城”模式,太湖灣音樂節(jié)帶動超6.5億元周邊消費;蘇州推出“52周計劃”騎行活動,將古城街巷轉化為流動的文化展廳……這些成功案例揭示:文旅創(chuàng)新的核心在于創(chuàng)造“可停留的文化瞬間”。更值得關注的是,11.3%的年輕人開始嘗試“地圖隨機旅行”,這種反算法、去中心化的探索,既為小眾目的地創(chuàng)造機遇,也推動文旅供給從標準化套餐轉向個性化定制,開啟“千城千面”的文旅新紀元。
青年“慢游”浪潮絕非簡單的消費現(xiàn)象,而是文化覺醒、生活重構與產業(yè)創(chuàng)新的三重奏。當年輕人在古厝街巷中聆聽歷史回聲,在隨機旅行里邂逅未知驚喜,他們不僅重塑著旅游的定義,更以“慢”為舟,駛向物質豐裕時代的精神原鄉(xiāng)。這場靜水流深的變革,終將沉淀為文旅高質量發(fā)展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