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
近年來,文旅產業創新發展的熱度始終不減,從土味喊麥到諧音梗BGM“整活”,從文旅局長上陣代言到化身“帶貨主播”,引發網民熱議。今年五一假期,全國文旅系統更是掀起“局長IP化”創新實踐熱潮,其背后折射出文旅產業發展的深層變革。地方文旅頻頻“出圈”“破圈”,這背后不僅是新媒體時代文旅宣傳創新的生動體現,更是文旅融合持續深化的有效彰顯。
人格化傳播重構流量生態。傳統文旅宣傳模式正在被局長IP矩陣打破。成都文旅“花局”創新推出“文旅+文娛”融合營銷,在2025年春季全國巡展中實施演唱會門票與景區聯動的“一票雙享”機制,帶動關聯產業開票金額增長超19%。湖北隨州文旅局長解偉通過“文化代言人”定位,以2025年春節系列短視頻實現破圈傳播,炎帝神農故里景區單日接待量創歷史峰值。這種“IP人格化+場景活化”的傳播策略,推動荊州文旅局長團隊打造的楚文化巡游活動實現單場5萬+游客參與量,全網曝光突破1億次。
服務升級催化口碑裂變。流量轉化難題在服務升級中找到突破口。2025年五一期間,湖北宣恩文旅局首創“三級應急服務體系”,通過整合行政資源與社會力量,構建起覆蓋全城的旅游服務網絡。銅陵智慧旅游監測系統實現客流預警響應效率提升40%,推動景區接待量同比增長28%。山東泰安通過建立“旅游服務標準化體系”,2024-2025年度游客投訴率下降52%,帶動二次消費增長45%。這些創新實踐印證:文旅服務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將治理效能轉化為游客可感知的品質體驗。
產業融合打開價值空間。跨界融合正在重塑文旅產業價值鏈。貴州務川“仡鄉有禮”項目通過“文旅局長+職教團隊+電商平臺”三方協作,2025年實現單場直播引流14萬人次,非遺產品銷售額環比增長300%。黑龍江黑河構建的跨境旅游數字平臺,使2024-2025冰雪季通關效率提升50%,相關產業收入突破32億元。成都借勢世運會推出的“賽事文旅”融合產品,帶動文化藝術消費增長43%;杭州依托《黑神話:悟空》IP打造的“數字文旅體驗館”,開業首月接待量達20萬人次。陜西石泉“五帶聯動”模式更培育出12個文旅特色村,創造就業崗位3.5萬個。
這場文旅革新實踐的本質,是政府從管理者向服務者的角色轉變。當文旅局長們以“首席體驗官”身份躬身入局,不僅激活了全民參與的文旅生態,更探索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路徑。數據顯示,2025年參與文旅IP化轉型的市縣,其文旅產業綜合收益平均增幅達22%,游客復游率提升18個百分點。未來,隨著“流量運營”向“價值創造”的深度轉變,中國文旅產業必將開創新的發展格局,持續釋放消費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