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楨亞
近日,國家網絡安全通報中心發布通告,35款移動應用因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被點名,涵蓋視頻剪輯、AI聊天、智能出行等多個高頻使用場景。這些用戶量動輒千萬級的產品,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卻悄然打開了個人信息泄露的“潘多拉魔盒”。這場通報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數字經濟高速發展下個人信息保護的深層博弈。
從“野蠻生長”到“精準治理”:監管利劍出鞘
近年來,移動應用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在“野蠻生長”背后,違規收集用戶信息的亂象屢禁不止。此次通報的35款應用中,超范圍收集信息、濫用權限、廣告欺詐等問題尤為突出,“關不掉的彈窗”“誘導點擊”等問題讓人防不勝防,與用戶對透明度和控制權的期待背道而馳。部分企業甚至以技術手段規避監管,如通過模糊關閉按鈕、捆綁權限申請等方式“打擦邊球”。對此,國家網信辦在2025年4月啟動的專項行動中明確提出,將強化AI技術源頭治理,清理違規應用,重點清理整頓利用AI侵犯他人知識產權、隱私權的行為。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隨著AI技術不斷介入互聯網監管,精準治理的框架正在形成。
技術濫用與隱私博弈:用戶權益如何守護?
技術本應服務于人,但在商業利益驅動下,一些應用卻將用戶隱私視為“流量燃料”。此次被點名的部分應用,通過高頻次、無關聯的信息收集,構建用戶畫像并精準推送廣告,實現對用戶的精準“收割”。另一些應用則通過誤導性廣告欺騙用戶,甚至提前索要與功能無關的個人信息,暴露了行業“數據貪婪”的傾向。在這場數據的博弈中,用戶往往處于弱勢。隱私保護不能僅依賴企業自律,需通過技術與法律手段強化監管,例如開發廣告過濾工具、推動《網安法》數據采集“最小必要原則”落地。只有當技術倫理與商業邏輯達成共識,用戶才能真正從“數據裸奔”走向“隱私自主”。
從“被動防御”到“主動出擊”:共筑數字安全“同心圓”
治理App亂象,需構建“政府—企業—用戶”三位一體的協同機制。監管部門需持續亮劍,讓違法者付出高昂代價。近年來,從“凈網”專項行動偵破3.6萬起案件到檢察機關辦理6000余件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案件,執法力度不斷加碼。未來,可進一步探索創新機制,斬斷數據濫用的利益鏈條。例如,對多次違規的企業實施“黑名單”制度,限制其市場準入,讓“數據作惡”者寸步難行。企業責任同樣關鍵,應摒棄“數據即王道”的短視思維,將合規納入技術研發的“基因”。對用戶而言,提高數字素養是防御“數據陷阱”的第一道防線。例如,盡量在官方或正規應用商店里下載App,在使用App前仔細閱讀隱私條款,對可疑權限說“不”。
從“關不掉的廣告”到“停不下的彈窗”,移動應用的隱私亂象折射出技術倫理與商業利益的持久拉鋸。此次35款應用被通報,既是監管部門“亮紅燈”的警示,也是行業走向規范化的契機。未來,只有當每一個用戶意識到“數據即權利”,每一家企業恪守“紅線即底線”,我們才能真正擁抱一個安全、可信的數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