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鳴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又到一年端午時。端午節是中國文化的醒目符號之一,承載的是融入民族骨血的天人合一、活力賁張與家國情懷。無論是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還是紀念孝女曹娥說、古越民族圖騰祭說、龍的節日說等等,端午里無不閃爍著中華文化的光芒。
端午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民族精神。從紀念屈原的家國情懷,到驅邪祈福的民俗傳統,端午文化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承載著先人的智慧和情感。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飲雄黃,這些看似簡單的習俗,實則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精神紐帶,讓我們在歲月的流轉中,始終銘記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民族根源。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從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發,為端午節和傳統節日創造出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習俗,這是應該繼承的文化財富。江蘇連云港,人們畫彩蛋、包粽子,孩子們還體驗“射五毒蟲”游戲,玩得不亦樂乎;揚中手工藝人趕制極具端午特色的虎頭香囊和虎頭鞋,為孩子們送上祝福;宿遷泗洪,孩子們還在家長陪伴下,參與沐蘭湯洗手、點朱砂啟智、系五彩繩祈福、制作香囊等互動項目,并親手體驗包粽子,感受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一場儀式、一次詠唱、一片粽葉、一身漢服,都能從中感受到傳統佳節里的燦爛輝煌。我們過好每一個節日,是對華夏祖先的尊崇敬仰,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擔當,更是綿延五千年文明的責無旁貸。
社交平臺上,無數網友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直播、互動游戲等多種形式,全方位、立體式地展示傳統節日的魅力。儀式雖然不斷更迭出新,其中蘊藏的精神與情感卻始終溫潤人心。中國節,在互聯網上也好“出粽”。
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端午節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向往,越來越煥發出時代的“味道”。有的地方將賽龍舟活動與體育賽事相結合,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選手參與;有的地方將傳統習俗與現代科技、藝術、旅游等元素相結合,開發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端午文化產品和活動,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更有企業將傳統的粽子制作工藝與現代食品科技相結合,推出了各種口味新穎、包裝精美的粽子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既保留了端午文化的傳統特色,又適應了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創新為端午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不論過節方式怎么變化,只要傳統文化的根和魂還在,我們的傳統節日就會不斷接續傳承,聯通一代代人的心,為人們提供心靈的滋養和精神的慰藉。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端午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我們每個人都是端午文化的傳承者和守護者。讓我們在傳統中尋根,汲取端午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在創新中致遠,讓端午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綿延不絕,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