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杰
近日,財政部發布《2025年度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評選結果公示》,公布了2025年度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評選結果,北京、哈爾濱、蘇州等20個城市入圍。未來幾年,中央財政計劃補助超過200億元,支持這20個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探索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機制,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的短板弱項,這無疑將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機遇。
完善基礎設施,共譜民生福祉“幸福曲”。截至2024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9.4億人生活在城鎮,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環境,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已然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義。近年來,各地扎實推進城市更新行動,成效顯著。2019年至2024年,全國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8萬個,惠及居民4800萬戶、超過1.2億人,共改造提升各類老化管線36萬公里,增設停車位387萬個,建設養老、托育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7.8萬個。隨著小區、社區設施建設和服務短板逐漸被補齊,民生幸福的根基愈發堅實。
創新更新模式,打造內需增長“新引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既是完善城市功能、賡續傳承文脈的重要保障,也對拉動投資和消費,擴大內需具有深遠意義。本次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城市更新樣板項目既包括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機械停車設施等市政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同時也注重文化、旅游、餐飲、休閑娛樂等一體打造,加強消費型基礎設施建設。這種“硬基建+軟服務”的創新模式在地方實踐中已形成諸多鮮活的樣本,持續拉動著地方內需:重慶市紅育坡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通過挖掘片區、社區、小區的閑置資源,實現資產再利用,并開發農貿、商超、廣告等資源“造血點”,實現可持續運營和盈利還款;北京市首鋼老工業區(北區)更新項目堅持“能保則保、能用則用”原則,加強工業遺存保留修繕,跳出房地產開發的老路子,打造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
多元協同聚勢,共繪城市更新“同心圓”。城市更新是一項綜合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很強的復雜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市場、群眾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和推動。截至2024年底,目前全國已有410多個城市成立了更新工作領導小組,92個城市出臺了管理辦法,150個城市印發指導性文件,各地共出臺土地、規劃、金融等支持政策1000多個,發布技術標準、操作指南260多個,城市更新的路徑程序逐漸清晰。此外,市場機制和公眾參與同樣發揮著關鍵作用。北京勁松小區將社會資本引入社區改造,從運營視角探索出“微利可循環”的老舊小區改造模式;南京市老城南地區更新中,以街區居民為主體,堅持開門規劃,尊重政府、居民、公眾等多方意見,積極促進社區更新。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更新行動歸根結底要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藍圖,因地制宜探索創新多元協同共治模式,建立政府、市場和群眾的良好合作關系,才能讓城市的每一次煥新都成為民生幸福的有力注腳,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鑄就堅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