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雯
從“背簍翻山”到“云端出圈”,從“深山土貨”到“都市時鮮”,在洞庭東山起伏的山坡上,剛剛摘盡白玉枇杷“一樹金”,便又迎來山塢里“初疑一顆值千金”的細蒂楊梅,“土特產”不斷霸榜出圈。然而,在激烈競爭中的“精彩登臺”,走好“出圈”的第一步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還要做到“擴圈”“穩圈”,真正實現小產品連接大市場,真正成為鄉村振興中自帶流量、獨具特色的新IP。
物流與電商“雙輪驅動”賦能打造流量IP。當電商開路、流量聚焦,我們感受到了經濟春潮的一派生機,優質農產品打破地理限制,“出圈”走紅,熱度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熱銷,東山枇杷線上銷售占比提高到65%,江浙滬以外地區訂單從去年的10%上升至30%,讓消費者享受“頭茬鮮果”直達服務,全國超200個城市實現“次日達”。“村播”日益火熱,農民變成“新農人”,手機變成“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流量變成“新農資”,鄉村遍開“富貴花”。從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助推,淘寶、拼多多爭相入局,到順豐、京東等物流擴點,“土貨”打開了直通市場的“高速路”,實現了“土特產”到餐桌的“一觸即達”,讓鄉村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文旅與農業“雙劍合璧”合力打造情懷IP。為精準實現“土貨”擴圈,東山鎮今年新推出了白沙枇杷品牌IP形象,設計了表情包、毛絨公仔、品牌T恤等系列文創產品,以及枇杷咖啡、枇杷甜品等周邊文化附加值;舉辦太湖東山枇杷文化旅游季,用“傳統民俗+親子互動+夜間經濟”組合以及“民宿+農家樂+采摘”聯動套餐等多元化方式,延長游客消費鏈條。數據顯示,今年枇杷高峰期,進入東山車輛最高達到6-7萬輛車/天,東山民宿入住率達92%,實現農文旅“叫好又叫座”的局面。本地風土人情的常態化推廣和“移步換景”的別樣體驗,不僅使城市人群向往的“詩和遠方”具象化,更將“到此一游”轉向“深度沉浸”的情緒價值拉滿。
品質和監管“雙管齊下”共同打造質量IP。不管直播間的“花樣”有多少,“效果”有多好,農產品的品質是“出圈”“擴圈”的底氣,更是持續“穩圈”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要從種植源頭出發,下好農業產業的“慢”功夫,使其具備接得住流量的實力,有機會“叫響”市場,穩固消費者;另一方面,也要持續做好農業產業鏈的中端及末端工作,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加強對農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的監管。只有用心挖掘資源、掌握特性,才能因時、因地、因人打造出“一村一品”特色招牌,切莫“照搬照抄”“依葫蘆畫瓢”,在既抓產量、更優品質中不斷“貼金”,真正擦亮特色招牌,出彩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