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雯
6月10日,在永樂2025春季拍賣會上,一款初代藏品級薄荷色的Labubu最終以108萬元的價格拍賣成交。近年來,隨著情緒消費、悅己消費的火熱,“谷子經濟”橫空出世,逐漸成為社交平臺和資本市場的“扛把子”,從“小眾圈層”邁向“大眾消費”。2025年,中國谷子經濟市場規模預計突破2000億元,較2020年增長近4倍。
國潮IP驅動“谷子經濟”狂飆突進。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檔電影《哪吒2》衍生出的IP系列品收入預計達100億—150億元,IP總商業價值或突破350億元。吃“谷”熱潮席卷而至,從神話傳說到經典名著,從歷史故事到現代國漫,越來越多年輕人將消費熱情轉向承載中國文化基因的周邊產品。同時,政策層面的“東風”也給國潮IP注入動能。今年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指出,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產品設計,支持開發原創知識產權品牌,促進動漫、游戲、電競及其周邊衍生品等消費,開拓國貨“潮品”國內外增量市場。一場以文化自信為內核的消費革命正在上演,“谷子”前景無可限量。
然而,價格虛高、盲目跟風、饑餓營銷等“谷圈”亂象層出不窮,谷子經濟繁榮背后暗流涌動。某二手交易平臺上,原價99元的潮玩產品出現不同程度溢價,漲幅約10%~200%。隱藏款盲盒更是出價高達2300元,相比官方售價溢價超20倍。以Labubu為代表的新一代潮玩IP被冠以“塑料茅臺”的頭銜,狂熱的市場表象下,隱藏著泡沫滋生、價值扭曲的風險。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泛二次元群體接近5億人,他們更愿意為悅己買單,為“無用之用”買單,來滿足情感需求。當“收藏”裹挾“投機”“熱愛”遭遇“炒作”,就容易陷入“為買而買”的怪圈。對此,我們需要冷靜地審視與理性地參與,讓谷子經濟回歸情感消費屬性,讓“吃谷”真正成為愉悅心情、釋放壓力的載體,而非社交攀比、盲目跟風的所謂潮流。
從“野蠻生長”走向“精耕細作”,才能激發“谷子”市場消費活力。真正的文化消費,最終指向的是精神的富足與價值的沉淀,而非市場喧囂中的盲目追逐。當前,青少年作為“谷”民的中堅力量,他們不僅消費力受限,消費觀也尚未成熟,容易出現跟風從眾心理,可能超出經濟能力“為愛發電”,甚至陷入借貸消費陷阱。加之市場亂象叢生,山寨谷子以次充好,二手交易跑單騙款,青少年容易成為“接盤俠”。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強化對各類平臺的監管力度,家長和老師也要加強正確引導,唯有保持家庭教育、社群自律、平臺履責等多方面共同發力,才能讓“谷子”在愛與健康中可持續發展。
集郵、集卡、集模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谷子”,那是每一代人最美好的青春記憶。未來,希望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谷子”經濟能夠帶著“Z世代”的熱愛,在規范有序發展中奔向更燦爛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