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汾軒 圖/施政

又是一年父親節,暖風拂過城市街巷的花束賀卡,也拂過鄉野田間沉默的背影。他或許笨拙于擁抱,卻將深情藏進車站目送的凝望、遠行時塞滿的后備箱、深夜一盞等候的燈火。父親用脊梁丈量了歲月的厚度,我們終將以理解與陪伴回報那份沉默的耕耘。
曾幾何時,父親是家庭中“嚴肅的守護者”。如汪曾祺筆下那般與兒子分煙共飲、為初戀出主意的父親,在舊時光里堪稱“異數”。今日的父親們,正打破“嚴父慈母”的舊模式:他們可以是與孩子嬉戲的“大朋友”,是傾聽心事的“兄弟”,更是甘愿“低到塵埃里”的守護者。魯迅百年前詰問“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至今仍振聾發聵;他疾呼須“養成孩子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在當代更具現實意義。
當下社會,父親們既要擔當經濟支柱,又需在育兒中找到新定位?!都彝ソ逃龠M法》強調,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一次共同游戲的酣暢、一場促膝長談的真誠、一份對妻子辛勞的體恤……都能編織成滋養家庭的經緯。唯有將父愛沉淀于生活細流,方能真正實現“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理想圖景。中考前夕,許多父親從“后勤保障員”轉變為“心理疏導師”,一句“有爸在,你能行”成為無數學子沖刺應考的堅強后盾。
在親子游戲中,孩子習得人際交往的規則;在探索互動中,求知欲與創造力悄然萌發……男孩從中學會擔當,女孩由此讀懂堅韌。父親們以“家國同構”的智慧,將“小我”的成長嵌入“大我”的脈絡。他們培育的子女,將遵紀守信的品格帶入社會,將家國情懷熔鑄為文化基因。父親節源于對父愛的感恩,卻不應止于一日之慶。父親節的真正意義,在于電話中的一句叮嚀,在于歸家時的一個擁抱,貫穿日常的關心更勝一切節慶的形式。
?每個時代都有其父親,而最好的父親,永遠在成為父親的路上??。他們以山岳般的沉默守護家的港灣,以江河般的深情滋養國的未來。這份愛或許靜默,卻足以在歲月長河中激起永恒的回響——因為真正的父職,在血脈更在心脈,在一日更在朝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