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善聞
近日,由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指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和中國經濟信息社共同編制的《數說長三角2025》報告正式出爐。報告顯示,2024年,長三角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人均GDP達到了13.94萬元,即將跨過2萬美元這條發達經濟體的標準線。
2024年,長三角地區的GDP總量達到了4.65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總額的4.65%,其經濟體量僅次于5.39萬億美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雄踞九大世界級城市群次席。與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相比,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則以全球最大制造業基地聞名于世,是全球化屹立不倒的重要支柱。
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質量和民眾收入水平的重要標準。然而在數據上看似并駕齊驅的人均GDP,其背后的意涵有時往往天差地別。比如一個人口稀少但油氣資源豐富的經濟體,與一個人口眾多同時實體經濟和制造業高度發達的經濟體相比,即便人均GDP不相上下,前者的含金量也明顯遠遠不如后者。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主打制造業的長三角地區,則以4%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約1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近1/4的GDP。在人口數量如此之多的情況下人均GDP還能一路攀升并距離發達經濟體僅一步之遙,充分說明了長三角地區經濟體量大、增長速度快、發展質量高,其增長的內生動力具有無可比擬的可持續性。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長三角的崛起,是基于數十年來堅定不移面向經濟全球化、踏踏實實發展實體經濟并始終致力于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這一系列大前提之上的,屬于典型的慢工出細活。2024年,長三角進出口總額為16.01萬億元,占全國比重的36.5%,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高端裝備出口分別占據著全國相關份額的35.5%與56.7%。優越的營商環境和不斷加碼的研發投入,在持續集聚人才的同時,也使這片寸土寸金之地成為了民營企業打拼創業的樂土,從而大大激發了區域經濟的活力。比如2024年,長三角地區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就實現了8.69萬億元,占全國的35.7%,增速達8.2%。
人均GDP跨過發達經濟體的標準線,是長三角邁向新征程的又一個卓越起點。未來,長三角地區應不斷強化以上海為中心的一體化趨勢,加速各類資源稟賦的跨地區高效流動;同時充分發揮產業鏈齊全和供應鏈完整的巨大優勢,繼續加碼研發投入,通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比如就研發投入強度而言,如今長三角地區只在全球九大世界級城市群中排名第6。這意味著在研發與創新投入上,長三角地區是有巨大的潛力可供挖掘的。
相信不斷提升的創新能力與依然在日益壯大的制造業實力彼此間的加速融合所迸發出的活力,將使長三角經濟在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更顯韌勁十足,且愈發勢不可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