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亞
近期,全世界都在為一款中國玩具瘋狂。這款名為Labubu(拉布布)的丑萌潮流玩具風靡全球,也讓情緒消費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受到廣泛的關注。Labubu的爆火,不僅是一個商業成功案例,更是觀察中國消費文化變遷的一個窗口。作為消費經濟的一個新風口,這種強調商品和消費過程中的情緒價值和情感鏈接的經濟形態,正在撐起一個萬億級的新賽道——情緒經濟。
從物質滿足到心靈共鳴,情緒經濟折射消費需求變革。情緒經濟的崛起,本質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當代社會的具象化演繹。當基本物質需求被充分滿足,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慰藉。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年輕人面臨職場內卷、社交焦慮等多重壓力,老年人則有需要陪伴的精神需求,而“解壓玩具”“虛擬陪伴”等產品,恰好成為他們對抗現實焦慮的“精神快充”。當消費行為從功能性轉向情感性,商品便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連接個體與文化、自我與他人的情感紐帶。這不僅創造出新的消費場景,更形成了獨特的產業形態,將深刻影響當下及未來的消費市場走向。
從邊緣經濟走向主流業態,情緒經濟重構商業范式。情緒經濟的浪潮正在重塑商業邏輯。傳統企業通過優化產品性能爭奪市場,而新興品牌則通過“情緒設計”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盲盒經濟深諳“不確定性帶來的驚喜感”,寵物經濟則更重視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鏈接。然而,情緒經濟并非無本之木,其繁榮得益于技術賦能、文化覺醒、社會變遷的共同作用。AI能精準識別用戶情緒需求,單身、銀發等新群體崛起讓情緒經濟有了蓬勃生長的土壤。當“情緒價值”超越實用功能成為購買決策的核心,情緒經濟便從邊緣走向主流,成為激活消費潛能的“新引擎”。
從情感慰藉到消費升級,情緒經濟打開消費新空間。情緒經濟正在重新定義消費的本質。它不僅是市場細分的產物,更是社會心理的鏡像——在物質豐裕的時代,人們對“被看見”“被理解”“被連接”的渴望,正催生出一個萬億級的新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情緒消費市場規模已突破1.5萬億元,預計2025年將達2萬億元。對于蘇州而言,這座以園林美學和人文底蘊著稱的城市,更應把握情緒經濟的機遇,將千年文化積淀轉化為情感共鳴的“超級IP”,讓消費成為傳承歷史、激活創新的橋梁。情緒經濟的健康發展還需要多方協同:消費者應樹立理性消費觀,企業需堅守商業倫理,社會則應構建更完善的心理支持體系,讓情緒調節從單一的消費行為轉向多元的精神滋養。
情緒經濟正勾勒出當代消費圖景的新輪廓,當各地景區紛紛推出沉浸式體驗項目;當年輕人為演唱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越來越多的“情緒經濟”與各種消費場景融合,進而促進消費經濟的繁榮發展。“情緒經濟”也日益成為消費市場的助推器和拉動消費升級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