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小
一碗面條,敲開農戶家門。河南鹿邑范莊村駐村書記董桂林的“蹭飯”日常,意外受到網友關注。這位27歲的年輕干部,用鏡頭記錄田間地頭的真實生活,讓網友看到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董桂林很清醒:“我火不火無所謂,村子火了可以引進年輕人發展產業。”這份樸素的認知,道出了當下許多鄉村治理者的心聲——流量來了,如何真正為“我”所用?
董桂林的“流量思維”,并非孤例。在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東風村,被稱為“輪胎書記”的韋亞梅走進直播間,為當地小番茄等農產品吆喝;連云港市東海縣曲陽鎮興西村的“水晶書記”趙中剛,通過電商將村里的水晶產業帶向更廣闊的市場。他們所做的,是將鄉村的生態資源、文化遺產、傳統技藝等隱性價值,借助短視頻、直播等新媒介、新傳播方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流量資產”。這種轉化并非簡單吸引眼球,而是精準對接城市消費需求,讓鄉村的“慢生活”和“土產品”找到新銷路。
“董桂林們”既是鄉村故事的真誠講述者,也在努力成為流量經濟的務實運營者。這種轉變,在重慶“四進三回”行動中得到印證:通過規劃、科技、經營、資金進鄉村,吸引能人、青年、務工人員回流,形成“流量吸引人才、人才帶動產業、產業支撐鄉村”的良性循環。最終落點,是破解要素制約、加速資源流向農村、推動鄉村振興,實現高質量發展。
然而,擁抱流量也需警惕暗流。一些基層干部為追求熱度陷入同質化模仿,甚至出現“跳舞考核”等異化現象,凡此種種,流量就可能偏離初衷,淪為形式主義的工具。這也提醒每一位基層治理者:流量只是手段,鄉村的實質發展才是根本目的。以基層干部身份做新媒體,一定要守正務實、心系群眾。
沒有配套支撐,流量只是曇花一現。《2025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強調,要壯大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運用數字技術促進農民就業增收。這意味著,便捷的物流、可靠的產品品質管控、有效的鄉村數據治理等基礎支撐必須跟上。只有這些“根系”足夠強壯,流量的滋養才能轉化為鄉村發展的持久動力。
流量只是催化劑,鄉村能否實現真正的“留量”,關鍵在于產業根基是否厚實,人才活水能否持續涌動。如果水晶球的流光、小番茄的鮮甜、一碗面條的溫度,都能成為打動人心的鄉土故事,每一位村民都能從流量的旁觀者轉變為創造者,那么鄉村振興的愿景,就能從手機屏幕里的絢爛,落地為田野鄉間的豐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