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言
單場上座率突破3萬人,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簡稱“蘇超”)的火爆程度甚至蓋過了中超。從最初幾場“少人問津”,到如今場場滿座、一票難求,“蘇超”已成為今年“出圈”的頂流IP。這當然離不開自媒體博主點燃的“造梗”狂歡,但正所謂“工夫在詩外”,這背后也藏著柔性治理的智慧以及深層魅力。
賽場之上,“蘇超”的群眾足球全民體育的本質,決定了水平的上限。但賽場之外,卻迸發出“玩梗”“造梗”乃至“斗歌”“斗詩”的新境界。官方對民間創意展現出罕見的包容:坦然接納網友給城市起外號,如蘇州、無錫被調侃為“辦州”“無易”,常州三連敗被戲稱為“常州→吊州→巾州→丨州”(逐次減筆);以往常被避諱的網絡梗化為官方文創靈感,更有“友誼第十四”這類戲謔標語堂皇亮相綠茵場。這方球場,儼然成了現代治理的一面鏡子。
賽事期間,政府“聽勸”的姿態更令人稱道。面對球迷“更換大場館”的呼聲,南京、蘇州、南通迅速行動,將主場從校園球場遷至專業場館,座位容量由數千激增至數萬。這一高效調配,不正是治理體系敏銳捕捉、精準回應民意的寫照?行政力量與民間期待,由此實現了深度的同頻共振。
治理效能的轉化同樣令人眼前一亮。賽事期間,蘇州40多個景區面向來蘇看球的球迷朋友免費開放;蘇州開發的“蘇超聯名”系列文創,如緙絲材質球隊圍巾等,上線兩周銷售額突破200萬元。美團數據顯示,6月3日至6月8日,江蘇省內景區預訂量同比增長305%。一段時間以來,各個主場城市的酒店預訂量同比實現大幅增長。城市以開放之手托舉社會不斷涌動的靈感、活力,使體育流量持續釋放消費動能,文體旅融合的“乘數效應”清晰可見。
最高明的治理,往往在于以包容之心激活社會創造力,以服務之姿托舉民間智慧。有人說:“有脾氣、有個性、會自嘲、能接梗,讓江蘇一夜之間成了小可愛。”與其說是“成了小可愛”,不如說是“蘇超”賽場內外的治理實踐,為大型群眾活動管理提供了生動、嶄新的范式。關鍵在于少一些行政命令的壓力傳導,多一些服務意識的柔性引導;少一些義正辭嚴的執著,多一些對民間智慧的托舉。如此,城市治理便真正達到了“潤物無聲”的境界。
“蘇超”會落幕,但柔性治理的魅力不會褪去。這,不僅僅關于球賽,也不只是關乎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