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小
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以下簡稱“蘇超”)可謂火爆異常。一個月前的首輪比賽場均觀眾7745人,而到了蘇超第四輪比賽,場均觀眾人數已飆升至25802人,贊助商也從最初的6家激增至19家。從少人問津到一票難求,蘇超展現出強勁的商業活力與經濟帶動效應。這個由13座城市組隊的草根賽事,憑借5-20元的低價門票,為全省創造了超3億元的經濟價值,平均每城增收超2000萬元。
體育賽事的價值遠不止于賽場內的勝負。它是激活城市消費的催化劑,是傳播地域文化的新媒介,更是培育體育文化的好土壤。蘇超的破圈密碼,在于把“體育”二字深度融入百姓生活,讓“經濟”二字扎根城市肌理。在拉動消費與產業轉型的十字路口,體育賽事完全可以成為激活地方經濟的新引擎。當高端化成為諸多賽事的追逐方向時,蘇超卻俯身貼近大地,以低于一張電影票的價格,讓萬千普通人輕松走進綠茵場觀看比賽,充分映照出群眾體育蘊藏的巨大能量與商業價值。未來如何在蘇超巨大影響力的背景下,在商業價值與賽事本質間找到平衡,將賽事熱度轉化為足球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長效動力,正在成為新的命題。
蘇超的價值不僅在于賽事本身,更是千萬人共同書寫的城市故事。蘇超巧妙融合“賽事IP+城市基因”,將江蘇“散裝”地域特色轉化為破圈的文化符號。當徐州隊與宿遷隊的對決被網友戲稱為“楚漢之爭”,當南京與無錫的較量演變為“鹽水鴨大戰水蜜桃”的趣味梗,這些源自城市歷史與特產的創意表達,通過網絡平臺的傳播形成現象級話題,讓人們對家鄉的自豪感超越了賽事本身。
賽事之外,各市針對蘇超觀眾推出景點及演出門票減免政策,一系列舉措將線上流量精準轉化為線下消費。無錫的《二泉映月》燈光秀映照江南夜色,揚州中場秀出漆器剪紙非遺技藝,鹽城將足球雜技搬上中場表演……這種體育和文旅深度融合的模式,既避免了過度商業化,又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體育不能光追求場面的喧囂,商業價值的挖掘不能脫離足球的土壤。一方面,在比賽過程中,大量球員因為體力不支或受傷等原因下場,球迷紛紛出梗的同時,也暴露出比賽背后的一些安全隱患。若想將蘇超打造成可持續發展的品牌賽事,賽事保障措施、賽程安排、判罰尺度和球員管理的全面升級必不可少。另一方面,蘇超的火爆帶動了足球培訓和群眾參與的快速增長。徐州將奧體中心免費開放給業余球隊,揚州組織“社區杯”草根聯賽,鹽城推出“看球+踢球”的體驗套餐,這種“賽事引流到社區扎根”的鏈條,讓足球從短期狂歡變為長期生活方式,也為足球運動的長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蘇超為中國體育賽事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江蘇方案”,從“草根賽事”到“現象級IP”,蘇超的成功絕非偶然。當足球賽事不再是職業球員的獨角戲,當賽事流量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持續動能,蘇超的持續影響力將向我們不斷證明:賽事的長久生命力,不在于復制熱鬧的表象,而是讓體育成為普通人生活里值得奔赴的熱愛,成為推動城市發展、豐富人們生活的重要力量。其經驗值得更多地方學習借鑒,以探索出適合自身的體育賽事發展之路,為體育事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