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毅
“我去過一個地方,叫做江蘇,那里的足球很純粹。”自媒體博主“叨叨傅”在蘇超賽場邊一聲吶喊,瞬間點燃了共鳴。2025年初夏,這場草根足球聯賽,正以場均萬人觀賽、文旅消費激增305%的奇觀,踢破體育賽事的傳統認知。蘇超何以如此出圈?答案深藏在江蘇地域經濟均衡發展、政府治理智慧革新與多元文化認同的三重自信之中。
均衡發展的實力,體現了蘇超出圈背后的經濟自信。蘇超爆火的根基,扎在江蘇高水平均衡發展的堅實土壤之上。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引領下,江蘇扎實推進“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各市標配的奧體中心和發達便捷的交通網絡,為此次蘇超的“主場接力”提供了堅實支撐。“十三太保”間的你追我趕,不是單純的零和博弈,而是休戚與共的高質量共生。正是在這片經濟沃土上,催生了端午期間18萬球迷跨城觀賽、帶動6城文旅消費勁增14.63%的盛況。這種“競爭式團結”展現了“散裝江蘇”和而不同的發展哲學,即競爭的最高境界是共贏。
官方造梗的從容,彰顯了蘇超破圈背后的治理自信。政務新媒體一改嚴肅面孔,成為造梗主力。“南京發布”一篇《友誼第一,比賽第十四》引爆輿論,激發正向創作浪潮,同時敏銳預判風險,及時設定內容邊界,在釋放活力與維護秩序間精準平衡。放下身段玩梗,擼起袖子服務。面對場場爆滿的盛況,南通、蘇州等多城迅速升級場地,各地接連推出親民觀賽套餐,用精細服務夯實觀賽體驗,充分釋放市場活力與社會參與熱情。這種“既接天線又接地氣”的現代化治理實踐,是服務型政府的柔性智慧和民生熱切期待的雙向奔赴。從“管理”到“共舞”,江蘇各地政府在蘇超賽場上完成了一次生動的角色進化。
全民玩梗的狂歡,展示了蘇超出圈背后的文化自信。蘇超最動人的風景,在于它成為了江蘇多元文化自信展演的盛大舞臺。揚州球員進球后的“搓背舞”、淮安萬人齊跳的“摜蛋舞”,讓市井生活的煙火氣在賽場升騰;徐州觀眾漢服重現楚漢風云,揚州球迷以非遺漆器工藝精制助威牌,令楚漢文化、吳文化、江淮文化在綠茵場煥發新生。江蘇人的文化自信,還藏在“相愛相殺”的煙火氣里。各市球迷在互懟互黑中,非但沒有消解認同,反而毫不掩飾地張揚著對家鄉的熱愛。正是這種帶刺的親密,不斷重構并強化著人們對“江蘇人”這一更大共同體的歸屬感。真正的文化自信,無需抹平差異,而是在差異中同頻共振。
讓經濟融入人文,讓人文浸潤經濟。蘇超的出圈映射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人們渴望更可感知的地域自豪、更具創意的治理智慧、更有溫度的文化共鳴。比賽終會落幕,但它留下的啟示遠比勝負深刻,值得各地深思與鏡鑒,培育自己的“經濟之壤”,深耕自己的“治理之田”,種好自己的“文化之種”,才能開出屬于自己的高質量“發展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