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敏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大舞臺上,一股新興力量正悄然崛起——大學生“新農人”。他們帶著知識、懷揣夢想,毅然投身農村這片廣闊天地,以創新與實干為筆,書寫著農業發展的嶄新篇章。
6月22日,新華社鏡頭聚焦湖北省棗陽市新市鎮錢崗二村的桃園。在那成片的桃林中,32歲的苗國存正與果農們一同忙碌地將剛摘下的黃桃打包裝箱。這位華中農業大學果樹學專業的畢業生,已在家鄉種桃十個春秋,成為當地桃產業綜合年產值達83.27億元的參與者之一。十年前,棗陽桃產業雖有一定基礎,但品種老化、技術落后、銷售渠道單一等問題亟待解決。苗國存帶著改變現狀的決心,放棄城里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他聯合農戶成立合作社,憑借所學知識,外出“取經”并對接科研院所,探索出“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在他的努力下,老樹結出了新果,公司的優質桃園基地不斷擴大,輻射面積達4萬畝,既幫助果農增收,公司銷售額也逐年攀升。
在蘇州,也有眾多像苗國存這樣的大學生“新農人”活躍在農業領域。有的大學生利用現代科技發展智慧漁業,通過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水質和魚的生長情況,實現精準養殖;有的則投身特色農產品種植,引進新的品種和種植技術,打造高品質的農產品品牌。這些大學生“新農人”憑借知識與創新,為農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帶來了新的理念和發展模式。他們讓農業生產更加智能化、精準化,延伸了產業鏈條,促進了產業規模與效益的雙躍升,拓寬了農業的增收渠道。
大學生“新農人”的崛起并非偶然,政府的鼓勵和政策引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棗陽當地政府在苗國存創業過程中給予了大力支持,蘇州也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涵蓋資金補貼、技術培訓、土地流轉等方面,為大學生投身農業創造了良好的創業環境。這些政策如同肥沃的土壤,讓大學生“新農人”的夢想之種得以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大學生成為“新農人”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他們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資金短缺使得項目拓展受限,人才匱乏影響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市場風險則時刻考驗著他們的經營智慧。要讓更多大學生堅定地踏上“興農路”,就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為大學生“新農人”提供更先進的技術支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大學生成為“新農人”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他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他們帶著知識與激情走進農村,用創新和實干改變著農村的面貌。他們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奮斗的傳奇,更是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發展的生動寫照。相信在政府的持續支持和社會的廣泛關注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新農人”的行列,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讓“興農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