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近日,“網信中國”公眾號發布消息,“清朗·整治AI技術濫用”專項行動第一階段整治任務深入推進,累計處置違規小程序、應用程序、智能體等AI產品3500余款,清理違法違規信息96萬余條,處置賬號3700余個,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數字時代,AI技術濫用亂象叢生、亟待整治。在當今數字化時代,AI技術在為人們工作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其濫用現象層出不窮,廣大受眾深受其擾甚至不法侵害。比如,近年來通過“AI換臉”技術升級網絡詐騙手段,嚴重危害群眾財產安全;“AI克隆”聲音讓人誤以為真,嚴重誤導網絡用戶消費行為,擾亂正常市場秩序;部分不法分子運用AI炮制發布虛假信息,通過“深度偽造”冒充公眾人物發聲,甚至偽造發布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嚴重干擾大眾認知……AI技術濫用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極易異化為操控輿論的工具,造成認知混亂、倫理失范和信任危機,進而引發系統性風險。中央網信辦聚焦違規AI產品、傳授及售賣違規AI產品教程和商品、未落實內容標識要求等亂象,啟動“清朗·整治AI技術濫用”專項行動,正是緊盯網絡治理這一頑疾“亮劍”,可謂正當其時、十分必要!
向AI技術濫用“亮劍”,鋒芒所向首在“破”。我們常說,治亂當用重典。對于面廣量大的AI技術濫用產品、信息制造者和傳播者,最有效的破題之策就是打好專項整治行動“第一槍”。我們看到,專項行動自今年4月啟動以來,網信部門快出拳、出重拳,加大違規AI產品處置力度,切斷違規產品營銷引流渠道。比如,浙江網信辦壓實屬地AI應用和網站平臺主體責任,各平臺共攔截清理各類違法違規信息及提問2550萬余條;江蘇網信辦聯合省通信管理局等部門排查AI風險域名163個,封堵和取消接入域名18個……各地第一階段整治任務累計處置違規小程序、應用程序、智能體等AI產品3500余款,清理違法違規信息96萬余條,處置賬號3700余個。這些數據不僅展現出“亮劍”的成效,也對發布者、傳播者形成有力震懾,為下階段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向AI技術濫用“亮劍”,長遠之計更在“立”。AI技術濫用自帶“偽裝”,整治后常“換個馬甲”死灰復燃,治理須久久為功,更要在立規、明矩、履責上做文章。此次專項行動第二階段聚焦利用AI技術制作發布謠言、不實信息、色情低俗內容,假冒他人、從事網絡水軍活動等七類問題持續發力,依法處置處罰違規賬號、MCN機構和網站平臺,將進一步形成強大震懾。在此基礎上,健全法律法規體系,細化生產、傳播、應用全鏈條主體責任,更有助于AI技術去惡向善,更好賦能高質量發展。比如,推動《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規定細化落實,壓實企業責任,強化倫理審查、算法透明,嚴格落實技術倫理規范及使用邊界,壓實平臺“看門人”責任,從嚴執行內容審查機制,清晰標注AI生成內容,加強AI技術濫用源頭治理等等。相信當“破”已顯成效,“立”接續固防,AI領域將向“治”的生態躍升,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