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楨亞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2025“吃貨季”食品提質擴需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旨在通過數字化賦能、產業鏈整合與消費場景創新,全方位激發國內食品消費潛力。當“舌尖經濟”的煙火氣升騰為產業變革的燎原之火,一場關于食品產業價值重塑的“三昧真火”正悄然點燃。
尋香覓味,“吃貨”大飽口福。中國美食不僅是一種味覺的享受,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食”作為“食住行游購娛”消費需求的“頭等大事”,越來越成為激發消費潛能的“流量密碼”。當“平江辣條”創下10億銷售額、“云南小粒咖啡”躋身國家培育名單,地方特色食品的破圈印證了“老味道+新工藝”結合的品牌孵化力。在江蘇,蘇州稻香村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偏好,推出低糖蕎麥蘇式月餅等健康新品,并與《黑神話:悟空》《王者榮耀》等100多個IP聯名,打造“國潮+健康”產品矩陣。南京桂花鴨(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鹽水鴨加工智能生產線,將“六朝風味”推向全世界。
數智賦能,掀起“食品革命”。當“爆品反向定制”遇上“虛擬試吃”,食品工業正經歷一場數字革命。“吃貨季”的核心引擎在于推動食品產業與數智技術的深度融合,發揮電商平臺的消費數據分析能力,支持企業打造區域特色產業智慧供應鏈。目前,食品加工行業從生產到銷售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從源頭到消費終端的全過程、所有環節都已經開始和互聯網融和,食品加工行業的智慧化工廠、數字化車間日益成為食品行業中的發展熱點,食品加工行業的數字化時代已然來臨。
地域美食,激活“舌尖經濟”。在這個“吃貨”盛行的時代,地域美食不僅僅滿足了人們的口腹之欲,更在無形中帶動了地方經濟的新活力。從揚州蟹黃湯包到蘇州松花團子,從鹽城的麻蝦獅子頭到無錫的油燜春筍,從鎮江的秧草河豚到太湖之濱的刀魚餛飩……這些美食吸引食客感受江蘇韻味。另外,江蘇“美食+”的場景創新,打破了傳統餐飲消費的邊界,成為激活“舌尖經濟”的亮點之一。比如,在揚州,維揚乳業、三和四美等10多家企業,以“前店后廠”的模式構建“可親近、可體驗、可共享、可消費”為一體的新業態......美食消費已轉化為“四季常青”的產業動能,帶動更多的相關行業發展。
“吃貨”二字已超越口腹之欲,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產業與消費的文化符號。相信在政策、技術與文化等的催化下,“吃”這件小事,終將嚼出經濟韌性的大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