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這個夏天,“蘇超”火出了新高度。
6月29日舉行的蘇州VS揚州比賽,在前期兩輪搶票中,總人數達144萬人次,創造了新的紀錄。賽場觀眾人數屢破紀錄、市民通過大屏聯動觀賽、全民賽事引發文旅消費激增……“蘇超”用不斷刷新、疊加的數據和熱情,詮釋了什么叫“人民的足球、純粹的快樂”。
那么“蘇超”為什么這樣火?
“蘇超”的火爆離不開各種互動元素。網上網下聯動、官媒與網民互動、城與城之間互動,形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傳播生態。“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取代傳統體育精神口號;“常州變吊州,再變丨州和州”的調侃映射常州隊連敗;南通與南京的較量被冠以“南哥之戰”;徐州與宿遷的比賽則是跨越千年的“楚漢爭霸”……當自嘲與互黑的“造梗”格局打開,球迷的地域情緒被燃到極致。正如網友所言,“只有玩得起,才能玩得好”。
“蘇超”沒有頂級聯賽龐大的商業運作體系和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卻憑借著最純粹的足球熱情脫穎而出。“蘇超”主打突破傳統的身份和界限,秉承“誰行誰上”的原則,這降低了參賽球員的門檻,也擴大了賽事樂趣的覆蓋范圍。賽場上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業余愛好者,有外賣員,也有大學生等,技戰術水平和職業聯賽球員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但球員們卻為了夢想和榮譽奮力拼。在這里,足球回歸了它的本質,成為了人們追求熱愛、釋放激情的舞臺。
“蘇超”以“全民參與+城市榮譽”為理念的賽事,讓綠茵場上燃起激情,以“互相不服”的打擂意識,成功地激發了這片傳統足球熱土的豪情。“代表自己的城市,為了城市榮譽而戰,上場就得拼,那么多家鄉父老看著你,就得每球必爭。”對于球員來說,他們上場是為城市榮譽而戰。
“蘇超”打破了職業聯賽的高門檻,以“全民足球”的新模式拉近了大眾與足球的距離,本質是“人民的足球”找到了共鳴點。多場次超25000人觀賽,“蘇超”本賽季的上座率,已經遠超中甲聯賽,甚至逼近部分中超場次。場上球員“熱血”,場下觀眾“熱淚”,球迷們用實際行動表明,他們渴望在本土聯賽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足球激情和歸屬感。
體育搭臺,文旅唱戲,這或許也是“蘇超”火的原因之一。從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到令人垂涎的地方美食,再到基礎扎實的特色產業,江蘇省內13座城市各有特色,為“蘇超”的出圈提供了恰到好處的“素材。”應該說,“蘇超”的出圈邏輯,暗合了“文化賦能發展”的時代命題。常州賽區推出的“9.9元門票+蘿卜干炒飯”套餐,帶動本地蘿卜干品牌線上銷量翻倍;鎮江西津渡景區夜游人數較平時增長3倍;鹽城推出的“觀鳥+觀賽”套餐,預訂量超2萬單……“蘇超”將足球比賽的“短期流量”轉化為文旅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以優質文旅供給激發公眾參與熱情,把“流量”變成“留量”。
有人說,“蘇超”的成功,是“所謂天時地利人不和”。天時地利都能懂,但江蘇的“人不和”是城市之間你追我趕、互不服輸的勁頭,相逢一笑泯恩仇,回頭再進幾個球。
賽事成功的秘訣往往在體育之外。更好地滿足群眾對于文化消費升級的迫切需求,為人們提供更大的情緒價值,賽事就能成就體育惠民、文化潤心、經濟向好的共贏。這,或許就是“蘇超”能火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