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言/文 于菲/圖

在科幻電影中,未來世界的“人機共存”,構成了一幅幅獨特畫卷。但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形機器人啥時才能卸下電影光環,真正為你倒咖啡?在近日閉幕的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蘇州企業樂聚聯合中國移動、華為發布的業界首款5G-A具身智能機器人“夸父”,攻克了高并發場景下的多機協同、實時決策等技術難題,進得了廚房,下得了工廠,“夸父”的靈活性驚艷了全球客商。
“夸父”的驚艷亮相,標志著人形機器人正從炫技的“走跑跳”,大步邁向實用化。在工業場景,它能全自主完成搬箱作業,驗證了動態環境下的高可靠性與強穩定性;在商業場景,它能與無人機協同,承擔地面配送“最后10米”,展現了出色的多機協同與空地合作能力。這種真實場景的驗證,正是連接技術與市場的關鍵橋梁。人形機器人需要在工業和商業領域擴大應用規模、積累經驗、驗證可靠性,才能為未來進入家庭、養老等場景鋪路。
強大的技術基礎設施是根基。“夸父”的靈活表現,核心支撐是其搭載的5G-A技術。5G-A的高帶寬、低時延特性,如同為機器人的“眼腦手協同”鋪設了信息高速公路。它結合高效算力中心(如同“加油站”),共同解決了具身智能的核心訴求:實現感知、認知、決策和行動的一體化閉環,讓機器人能與環境進行實時、流暢的交互。蘇州等地大力建設算力基礎設施,為5G-A提供了強大的后端支撐,形成了軟硬結合的雙重保障。
然而,單靠技術不足以實現大規模量產和成本下降。前瞻性的制度供給至關重要。樂聚的快速發展就得益于蘇州的政策環境。蘇州實施“1030”產業規劃,促進AI與重點產業深度融合,并在制造、金融、醫療等15個領域提升“人工智能+”應用,為企業提供了清晰方向與支持。放眼全國,政策合力正在形成:北京設立千億基金支持AI和機器人,湖北將“人形機器人突破”列為首要工程,杭州余杭等地也發布了專項政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這些政策旨在破除障礙,鼓勵研發與產業化落地。
“夸父”的亮相,不僅是一次技術突破,更預示著人形機器人正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持續的技術進步、規模化量產帶來的成本下降,是普及的關鍵。但當前核心在于深化場景創新、促進供需聯動,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唯有如此,人形機器人才能真正從科幻走向現實,從提升生產力的工具,化身為服務千家萬戶的智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