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祁海琳 宋潔婷 顧趙忻
“同學們,哪吒來啦!新學期,別被困難絆住腳。我踢翻偏見,打破枷鎖,靠的就是不服輸?shù)膭艃骸D銈円惨赂易穳簦佑停?rdquo;近日,在吳中區(qū)寶帶實驗小學六(4)班的微班會上,班主任姜春雨借助AI技術為同學們請來了全民大偶像“哪吒”做主持人,瞬間點燃全班同學的熱情。
隨著DeepSeek的出圈爆火,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也迅速掀起了一場“智慧風暴”。一直以來,蘇州市教育局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教育,積極推動其在中小學的規(guī)模化推廣與應用,目前,已初步形成“試點先行、規(guī)模覆蓋、集群發(fā)展、生態(tài)構建、貫通培養(yǎng)”的蘇州模式。如今的蘇州校園里,老師們化身“科技達人”,將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學,學生們在AI的輔助下探索知識的海洋,傳統(tǒng)課堂煥發(fā)出嶄新活力。
精準覆蓋教學全流程
作為江蘇省智慧校園示范校與蘇州市中小學師生信息素養(yǎng)提升實驗基地校,蘇州市第三中學校正大力推進教學信息化的研究與實踐。去年,該校成功申報并獲批深化教學改革項目——《AI數(shù)智作業(yè)驅動下的教學數(shù)字化賦能》,旨在借助AI技術為教學賦能。如今,DeepSeek等AI工具已成為教師得力的教學助手,有效提升了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高一(1)班周小建老師的生物課上,將豆包與DeepSeek深度融合,對孟德爾遺傳定律教學進行智能化重構。這場跨越時空的“AI+經典實驗”創(chuàng)新實踐,讓抽象的遺傳學知識變得形象生動、觸手可及。
不只是周老師,學校已有部分老師也能比較嫻熟地運用AI備課和設計學案教案,包括點名程序、設計PPT、作業(yè)批改等。據(jù)三中教學處主任許穎介紹,在英語學科,AI已成熟應用于單詞和作文批改,準確率頗高,成為教師的常用工具。在理科作業(yè)批改方面,AI能夠支持數(shù)學和物理主觀題批改,數(shù)學批改準確率約達90%,尤其擅長批改填空題,已廣泛應用于作業(yè)與小練習。此外,基于大數(shù)據(jù)題庫和智能標簽技術,AI的同類題推薦功能也已廣泛應用,有力支持了針對性教學。
三中積極鼓勵教師利用AI技術提升教學效率。自DeepSeek推出后,不少教師探索利用AI自動制作PPT、設計自動點名程序,輔助教/學案設計等。為此,學校定期組織AI技術培訓,助力教師更好地掌握和應用AI技術。
與此同時,學校的AI教學也為學生和家長帶來諸多便利。家長從前需向班主任、任課老師詢問,如今借助運用了教學數(shù)據(jù)的AI大模型,直接向AI智能體提問,就能獲取學生在校學習情況分析及薄弱題目推送。
“學校的課堂太有創(chuàng)意了!班級里安裝了豆包和DeepSeek,英語老師上課會用AI互動,還能給出具體反饋,比單純的對錯答案有趣多了。”高一的張同學興奮地說。三中借助AI技術,正為師生打造更高效、更具活力的教學環(huán)境,引領智慧教育新潮流。
跨學科課程點燃熱情
如何讓AI聽懂你的指令?在中科大附中獨墅湖學校四年級的人工智能課堂上,學生們正化身為“AI小工程師”,通過編寫程序指令,讓AI助手“小飛”解答數(shù)學難題、科普天文知識,甚至誦讀古詩詞。
“這節(jié)課主要了解的是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語音合成等技術,同學們會發(fā)現(xiàn),讓‘小飛’來回答簡單的口算問題,可能比完成一個游戲還要困難。”該校小學科學老師夏騰運說。
中科大附中獨墅湖學校自建校起以科技教育為特色,打造多維人工智能教育場景,如以“未來號太空艙”理念打造的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實驗室,學生可以在這里了解人工智能概況和發(fā)展歷史,操作人工智能設備,還可以通過“暢言智AI”App與“小飛”教學機器人互動。
在課程開發(fā)上,學校人工智能課程團隊依據(jù)不同年級學生認知特點與新課標要求,開發(fā)了一套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項目化學習資源。小學低年級以感知體驗為主,讓學生初步認識AI;小學中高年級逐步引入編程思維、無人機操控、AI小車等實踐內容;初中階段側重科技創(chuàng)新,融入機器學習等前沿課題。課程內容融合數(shù)學、科學、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知識,形成“AI+”跨學科教學模式。
在AI技術的賦能下,學校的體育課也煥然一新。操場上,隨著電子發(fā)令聲響起,學生從50米跑道起跑,AI攝像頭實時捕捉動作軌跡,智慧大屏同步顯示沖刺速度、反應時間和成績。“智慧體育器材使教學更科學、更有針對性,借助平臺數(shù)據(jù)分析,能看清學生優(yōu)劣勢,從而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學校體育老師邱晶晶說。
此外,為把握最新的人工智能發(fā)展趨勢,學校深化校企合作以及與高校進行合作,定期組織校企雙方的行業(yè)專家和教學骨干開展研討會、講座等活動。同時,學校還不定時地帶領老師、學生進入相關科研院所和人工智能企業(yè)浸入式學習,促進知識共享和經驗積累。
聚焦教師研修智能化
“李白您好,有人說你是看見了老者將鐵棒磨成針后發(fā)奮努力的,這是真的嗎?”在蘇州高新區(qū)實驗小學校六(37)班的語文課上,老師薛靜涵借助AI技術“復活”了唐代大詩人李白,課堂氣氛瞬間沸騰。學生們充滿好奇,拋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由淺入深,從簡單的提問到奇思妙想,根本停不下來。
作為江蘇省智慧教育示范校,蘇州高新區(qū)實驗小學校教育集團是蘇州最早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學校之一,進入新學期,學校更是加速了AI賦能教育教學工作的進程。“目前,集團部分學校已有教師開始使用AI實踐教學。”集團黨委書記李志清表示,學校的目標是在最短時間內,讓更多甚至全體教師參與到這一教學實踐中,擁抱人工智能時代,利用AI為教育教學賦能。
除了在課堂中的應用,新區(qū)實小教育集團還利用人工智能為教師研修賦能。“我們有6個校區(qū)共700余名教師,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要向全體老師開設一節(jié)校級公開課,再加上各學科教研組磨課和各種級別的公開課,傳統(tǒng)的教研模式有點力不從心。”集團校長助理陸妮娜告訴記者,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集團依托中央電教館提供的智能研修平臺,實現(xiàn)教師個人備課、教研組集體備課、聽課評課、AI課堂分析等,提升教師研修的效率和質量,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推動教育現(xiàn)代化和公平化。
記者了解到,智能研修平臺功能豐富,包括智能化的學習資源和個性化推薦、在線討論、協(xié)作工具、優(yōu)質研修資源整合、教學行為分析、學情分析等。“AI基于巡視、師生活動、板書等9種師生教學行為,從教學行為分布、課堂互動S-T曲線等9個維度分析學情,生成精準報告,方便教師課后回看反思,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新區(qū)實小教育集團信息中心主任周紅惠介紹道,同時該平臺將評課量化,聽評課教師可以結合課堂觀察量表,對被評課例進行量化打分,平臺自動匯總和統(tǒng)計所有打分結果,生成教師能力矩陣和雷達分析圖,多維度評測結果,更加科學地為教師開展個性研修、自主研修、反思改進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