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訊(記者 袁藝 實習生 崔楚晗 徐暢)近日,蘇州碑刻博物館內,蘇州市大中小學“博物館里的大思政課”示范教學課堂《方寸之間見家國》在德善書院、國寶館、明倫堂同時開展。來自蘇州市實驗小學校、蘇州中學校和蘇州市職業大學的師生攜手蘇州碑刻博物館的講師們,把握文化之脈,打造創新課堂。
老師為孩子們講解《平江圖》。□記者 袁藝 攝
蘇州市實驗小學校以蘇州碑刻博物館為獨特課堂,將歷史、地理、文化與藝術知識融合。在宋碑館中,學生通過尋找代表“天地人城”的四塊宋碑感受古代科技與文化的魅力。課程圍繞《平江圖》展開深入探究,學生通過在平板電腦上尋找熟悉地點發現蘇州諸多地標建筑古今的聯系;連線街道和水道“畫”出蘇州獨特的雙棋盤格局;分組演繹伍子胥建城故事;聆聽蘇州城毀于戰爭后重建的故事,體會祖輩的堅韌與智慧。在人工智能技術助力下,學生制作蘇州各縣級市(區)宣傳名片,并于碑拓技藝體驗中了解碑拓與碑刻的區別,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江蘇省蘇州中學校創新打造沉浸式思政課,以南宋《平江圖》碑為核心載體,通過“碑刻探源—巷陌尋脈—院士明志”三重維度,解碼蘇州千年傳承的家國情懷。課程依托蘇州碑刻博物館實景教學,特邀專家解讀國寶《平江圖》碑,揭示中國古代“象天法地”的規劃智慧,展現蘇州人“順天應理”的生態哲學。學生通過實地調研,以頒獎詞形式詮釋“崇文重教、經世致用”的蘇州品格。課程采用角色扮演重現偉人抉擇,配合研究性學習展示蘇州院士的報國事跡,構建起“街巷—書院—家國”的精神譜系。通過文物活化、情境創設、跨學科融合,課程實現思政教育“走新”更“走心”。
蘇州市職業大學的老師從“一塊石頭如何成為一件經典的碑刻作品”出發,以碑博館珍藏的宋代米芾《千字文》為例,由碑刻技藝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碑刻這門“指尖藝術”的獨特魅力,引導青年大學生在碑刻技藝中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教師結合眾多國產文化IP崛起的案例,引導學生立足所學專業知識技能探討如何激發文化新活力。學生結合碑博館的學習分享心得,立志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力者和創新者。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孫建華在評課時表示:“博物館里的思政課豐富了教學形式,蘇州作為百館之城,對傳統的思政課有一定的教學引導作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作用首先在于傳承文明,將擁有2000多年歷史底蘊的古城搬進思政課堂,能讓思政課活起來,指導學生成才成長。其次,博物館里的思政課能很好地運用實踐教學,構建一個創新的實踐教育體系,對學生了解、豐富和發展傳統文化,甚至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