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一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他想要給孩子們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騰,開不了口。
——老舍《鼓書藝人》(見全國一卷閱讀II)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艾青《我愛這土地》
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
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穆旦《贊美》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報訊(記者 宋潔婷)高考首日,2025年江蘇高考作文題出爐,今年江蘇使用全國一卷。看到上述題目,你會怎么寫?考生如何切入,才能寫出一篇出彩的作文?對目前就讀高一、高二的學子,今年的作文對將來的備考,有何啟發意義?記者邀請到相關人士,請他們談談對今年江蘇高考作文的看法。
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學教師、蘇報副刊作者余嘉首先向記者分析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她說這次題目是由三則材料組成,這三則材料共同聚焦于一個命題——家國情懷,指向非常明確,每個孩子都有話說,都能寫。但寫好卻不容易——三則材料內部具有遞進性,這是在審題中需要關注到的。第一則材料出自試卷中的閱讀材料,是老舍在1948年至1949年間所寫,敘述的是抗戰風暴中舊式藝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刻畫了革命者的形象,呼喚新中國的到來。孩子象征未來,而當時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在濃重的黑暗里“他想要給孩子們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騰,開不了口”,表現的是苦難和沉重對人的壓迫。第二則材料則表明了一種態度:即使我平凡普通,甚至如一只無法言語的鳥兒,甚至我的喉嚨已經嘶啞,我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哪怕微弱,不能沉默。第三則材料則告訴我們熾熱的愛與希望,我們的民族已經起來,我們應該毫不退縮,哪怕是付出血的代價,也要用“帶血的手”,緊緊擁抱這個民族。在這里,個人的痛苦升華為群體的覺醒。
那如何讓這篇文章出彩呢?余嘉說,想要寫好這篇文章,一定要能夠看出三則材料的共同精神內核,還要能看出三者之間的遞進邏輯,并統一進作文的中心立意里。要做到這一點,平時的大量閱讀、整本書閱讀非常重要,而不是靠背一些零零碎碎的“好詞好句”就可以實現的。
一篇好文章,應該至少具有以下的特征:
一、真誠。用網絡熱詞說:“真誠才是必殺技。”唯有真誠,才能引起共鳴,讓人或擊節贊嘆,或熱淚盈眶,尤其直播時代,人們看多了浮夸的表演和賣力的吆喝,只會更加珍惜來自心底的真誠。真誠,首先要“真實”,是獨一個的“自己”,然后才能展示出“誠意”,這樣的文章,才有雋永的興味。
二、細節。道理往往是抽象的概括,而真實總是表現于細節。“細微末節見精神”,用真實細節表現出的情感、觀點、態度,才具有綿密的感染力。哪怕是議論文,也必須不慌不忙地把道理講細、講透,而千萬不能“慌不擇路”地只顧著堆砌一大堆“錦繡辭章”。
三、中心。無論是閱讀文本,還是去寫作文,都需要有中心意識。閱讀的時候,看到中心人物以外的人、事、物,你知道其都是服從于文章的中心,叫“烘托”“反襯”“側面描寫”;寫作文的時候也得牢記,你所提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是為了突出、強調你的中心論點(議論文)或者中心思想(記敘文)。一篇800字的作文,最最起碼,要在開頭、中間、結尾處點題三次來扣中心,這樣做,不僅能讓閱卷老師看清你的思路,也能時刻約束自己不要“走偏”。
“做到以上幾點,絕非考場上的靈光一現。‘細節’一定來自對日常生活細致地觀察和積累,‘真誠’和‘中心’則離不開對經典作品的大量閱讀和反復揣摩。即使是看似跳躍的現代詩歌、散文,都一定有個主題、有根主線。去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學習作者如何選擇看似零碎的材料,通過角度巧妙的敘述,來共同構建起一個完整的寫作意圖。當有了明確的中心、真實具體的細節,你自然知道該怎樣去敘述,那些精準、獨特、深刻的語句,自然而然就出現在你的筆端。”余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