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張凱,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所務委員、科技處處長,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從事科研工作多年,在二維材料及微納光電器件研究領域擁有過硬技術。他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研任務,主持多項重點項目,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40余篇,授權中國及美國發明專利17項。張凱培養研究生40余名,多名學生投身于行業頭部企業。
□蘇報記者 彭化成
艱苦求學矢志科研
在香港理工大學攻讀博士期間,張凱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交流學習,并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扎根實驗一線。他居住在偏遠區域,每日長時間通勤,卻從未減少實驗時長。面對結構復雜、實驗周期長、重復性差的研究方向,他堅持親自設計實驗、逐點調參記錄,把不可控變為可控,把想法變為嚴謹成果。
2015年3月,張凱入選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引才計劃,加入蘇州納米所,迅速投入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并承擔研究所管理與團隊建設工作。他經常因工作繁忙錯過飯點,深夜仍在修改報告、審核數據。

八年磨劍攻堅克難
張凱聚焦黑磷材料,帶領團隊開展長期攻關。由于材料本身易氧化、不穩定,對制備環境與操作參數要求極高,尤其是磷源的有效釋放與均勻控制,始終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瓶頸。他帶領團隊科研人員在反復失敗中不斷調整策略,只爭朝夕,從材料選擇到實驗參數優化,從系統搭建到理論驗證,逐步建立起高質量黑磷制備平臺。
經過近五年的不懈努力,他們團隊解決了相變成核問題,實現基底上生長黑磷薄膜;又經歷三年時間,控制成核密度和橫向外延模式,成功制備了黑磷大單晶薄膜,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正因為此,張凱獲國際前沿材料青年科學家獎。
以身作則甘為人梯
張凱堅持“科研帶人、以德育人”,把培養學生成長成才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使命。
在目標明確、協同奮進的工作氛圍中,他所帶領的青年科研人員快速成長為可獨立帶隊的骨干力量,多名學生進入清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高校深造,部分學生已成長為同濟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國內知名學府教授;多名學生投身于行業頭部企業。
多年來,張凱始終以實際行動踐行科研初心與育人使命,不僅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更以德育人、以行帶隊,帶領團隊不斷突破、持續前行,體現了科技工作者在平凡崗位上的不凡堅守,也彰顯出新時代科研人應有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