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訊(記者 王小兵 通訊員 李躍 金夢晰)昨天下午,為提升生態環境檢察公益訴訟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銜接質效,蘇州市人民檢察院、常熟市人民檢察院聯合蘇州市生態環境局、常熟生態環境局在常熟市銅官山公益訴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修復基地舉行“美麗蘇州攜手同行”檢察開放日暨蘇州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典型案例發布會。
在此次發布會上,蘇州市生態環境局與蘇州市人民檢察院發布了“吳江某精密部件(蘇州)有限公司非法排放污染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案”“常熟某物流有限公司危險貨物運輸車輛違法排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案”等全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十大典型案例,這一舉措意在借助案例的引領示范作用,提升社會各界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助推生態環境源頭防控。
這批典型案例類型多元,治理合力更強。索賠主體由單一的生態環境部門,逐步拓展至自然資源、交通、水務、海事等多部門,案件覆蓋領域更廣,生態治理法治合力顯著提升。張家港某海運有限公司所屬船舶燃油泄漏入江案,系長江干線首例船舶水污染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常熟某船舶非法排放生活污水案,針對船上生活污水直排固證難、評估難的問題,通過偵查實驗模擬鎖定違法事實,結合專家鑒定評估,參考同區域生活污水處理成本核算賠償數額,為同類案件辦理提供了寶貴經驗。昆山辦理了全省首例柴油叉車尾氣超標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為非道路移動機械尾氣超標案件的鑒定評估及索賠路徑提供了創新探索。
同時,典型案例在修復方式上展現出創新性強的特點。蘇州市4起涉水環境污染系列案,以太湖生態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為載體,采用“雙向匹配+提存公證”生態修復新模式,有效解決賠償資金“該用不敢用”“能用不愿意用”難題。蘇州某日資公司廢水超標排放案,引導企業以清潔生產方式替代資金賠償,實現從末端治理到源頭減排的轉變。吳江某精密部件公司案開創性地以生物多樣性能力建設開展替代性修復,探索出蘇州特色生態保護新路徑。蘇州工業園區某新材料公司案通過“勞務代償+環保宣教”,促使生態破壞者向普法宣傳員轉變,實現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環保意識提升的雙重目標。
此外,典型案例也充分體現各部門協同履職高效,辦案質效顯著的特點。自常熟在全省率先開展檢察機關磋商見證工作后,生態環境部門與檢察機關、各職能部門緊密協作,在聯動協作、雙向移送、綜合認定、多元修復、基地共建、資金管理等多方面建立健全制度體系并積極實踐。如常熟某物流公司危險貨物運輸車輛違法排空案,檢察機關、生態環境、交通運輸多部門全程協同配合,高效推進案件磋商與修復執行;水務、生態環境部門克服損害鑒定難、生態修復難等困難,積極推動督察問題整改,以太湖生態治理和保護為目標高效便捷開展異地修復。針對揚塵污染問題,姑蘇生態環境、住建部門與檢察機關對11家揚塵污染較嚴重且周邊居民反響強烈的建筑工地開展索賠磋商。
值得一提的是,發布會現場還發布了群眾“房前屋后”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攻堅專項行動倡議書,旨在號召全體市民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共同守護房前屋后的生態環境,當好生態衛士,攜手共建美麗家園。
發布會上,常熟生態環境局也發布了2025年度環境質量報告片;常熟市人民檢察院與常熟生態環境局分別宣講了非法狩獵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以及交通領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與會人員還實地調研了常熟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公益修復基地水生態、勞務代償等修復成效,并圍繞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等工作展開深入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