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記者 王可 蘇報通訊員 李奕霖
今年以來,姑蘇區雙塔街道以“黨建引領+精準服務”為實踐,將居民“微心愿”轉化為民生“大幸福”。從五卅路“露天電影”讓老場景煥發新活力,到十全街潮流音樂助力老街“破圈”發展,再到里河社區青年夜校讓“家門口”的幸福觸手可及……一個個貼近居民生活的“幸福場景”接連落地,走出一條基層治理與民生服務深度融合之路。
串聯公共文化空間
讓老場景煥發新活力
暮色初合,五卅路小廣場的幕布亮起,光影流轉間,一場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露天電影準時開場。家住十梓街小區的劉建芳牽著小孫子的手,早早占好了“黃金觀影位”,“小孫子不到六點就催著出門,就怕搶不上第一排!”熟悉的鄰里圍坐場景,搖蒲扇、吹晚風的悠然氛圍,讓這里彌漫著濃濃的煙火氣。

這場“夏日電影節”,源自雙塔街道錦帆路社區“黨建牽手行動”對居民“微心愿”的呼應。今年以來,雙塔街道聚焦“1510”黨群服務圈建設,通過“千家萬戶大走訪”,從居民的生活日常里“找”需求。當“海棠先鋒”在走訪中捕捉到大家對懷舊露天電影的期待,街道迅速聯動資源,將五卅路小廣場打造成鄰里交流的溫情舞臺。雙塔街道以黨群服務站點為支點,串聯街區公共文化空間,并鏈接共建單位資源,把一件件“民生小事”化作“幸福實事”,讓老場景煥發新活力,也讓居民在光影交織中重拾鄰里溫情。
“黨群互動+破圈發展”
讓傳統老街更長紅
同一時段的十全街,啡舍咖啡小廣場正上演著別樣的“音樂狂歡”。在蘇州愛樂樂團銅管樂隊的演奏聲中,《藍色多瑙河》的浪漫與《梁祝·化蝶》深情交融,即興改編的靈動旋律,更是讓古典樂走出音樂廳,與街頭潮流碰撞出奇妙火花。“逛著街還能聽到這么專業的演奏,太驚喜了!”揚州游客李女士感慨道。
這一活力場景的背后,是雙塔街道“黨群互動+破圈發展”治理模式的實踐。街道以十全街黨建共享空間為依托,搭建商戶、居民、青年主理人協同參與的平臺。定期召開的商戶座談會上,大家共議街區發展;線上線下反饋渠道里,多元聲音匯聚成治理合力。
雙塔街道還引入專業文化資源,策劃古城音樂會、十全街公共藝術節等街區活動,發動黨員商戶、企事業單位組建“街區文化共同體”。從網紅打卡地到長紅活力街區,十全街的蛻變,見證著街道以黨建為引領,激活文化基因、培育潮流生態的努力。
資源“嵌入”社區肌理
讓“家門口”幸福觸手可及
此前,雙塔街道里河社區的“青年夜校”憑借優質的課程,在周邊居民中“圈粉”又“出圈”。從非遺技藝到運動健康、生活美學,十門課程一經發布,半小時內便被一搶而空。90后白領王金娜幾乎場場不落,“工作壓力大,夜校既能充電放松,又能結交新朋友,在家門口就能實現自我提升。”

這是雙塔街道深耕社區服務的又一縮影。街道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將黨群服務陣地轉化為“民生服務站”,把教育、文化資源“嵌入”社區肌理。除了青年夜校,街道還鏈接醫療、人社、民政等職能部門,常態化開展“小區公益集市”——健康體檢、就業咨詢、法律宣傳等服務一站式直達,讓居民下樓就能解決日常需求。從知識充電到生活服務,里河社區的探索,彰顯著雙塔街道“點對點”服務群眾的用心,更讓“家門口”的幸福觸手可及。
從“點上開花”到“全域覆蓋”
讓“幸福網絡”越織越密
從五卅路的懷舊光影,到十全街的潮流旋律,再到青年夜校的“充電驛站”,雙塔街道的“幸福場景”正從一個個“點”,編織成覆蓋全時、全齡的民生網絡。這背后,是街道以“海棠紅·幸福里”建設為統攬,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核心導向的治理邏輯——街道以黨建為紐帶,鏈接資源、回應需求;以場景為載體,激活參與、凝聚共識;以服務為根本,深耕細節、打磨品質。
雙塔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街道將繼續深化“幸福場景”建設,在民生服務的“精度”與“溫度”上持續發力。一方面,聚焦全年齡段需求,拓展新場景,讓孩童有歡樂天地、讓老人有頤養空間;另一方面,打通場景間的“服務鏈路”,比如將十全街的文化活力導入里河社區,把五卅路的鄰里溫情融入街區治理,讓“幸福網絡”越織越密,讓居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生活在這里很有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