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訊(駐吳中區記者 劉達)在吳中農發集團下屬的有機廢棄物處理臨湖示范點,一套高效協同的有機廢棄物處理系統平穩運轉。各類有機廢棄物只要七天,就能轉化為滋養土地的有機肥,設計年產可達5000噸。
昨天,記者走進臨湖鎮這處示范點,幾座白色生物倉和反應器安靜運轉,空氣中沒有傳統垃圾處理站的異味。這里每天能“消化”餐廚垃圾、太湖水草藍藻及周邊農田秸稈等各類有機廢棄物。經一系列精密處理,廢棄物最終以約30%的轉化率變為有機肥料產品。
吳中農發有機廢棄物臨湖示范點現場負責人介紹,從鎮上各處收集來的餐廚垃圾,先經過預處理平臺將無機雜物分揀出去,隨后垃圾進入生物干化倉,24小時內脫去大部分水分,脫水是資源化利用的關鍵第一步;脫水后的半成品被轉入槽式反應器,再經六天深度發酵;經過總計七天的旅程后,餐廚垃圾就變成了黝黑的有機肥原料。太湖水草、藍藻及農田里的秸稈等廢棄物則進入另一條處理線,直接在筒倉反應器中進行為期七天的發酵。最后,兩條生產線處理完成的物料會合一處,經滾筒篩的篩選去除殘余雜質后,成為有機肥產品。這些肥料根據不同需求可制成粉末狀、顆粒狀,也可針對枇杷等本地特色農產品開發專用肥,或制成用于花卉的營養土等,變“廢”為“肥”。
這個變“廢”為“肥”的過程幾乎做到“吃干榨盡”。在餐廚垃圾預處理環節,分離出的液體會進入專門車間,通過分離技術,分離出的廢棄油脂可作為工業生物柴油的原料出售,市場價值可觀;余下的水相被制成沼液肥,用于農田灌溉,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該項目最大亮點在于“就地處理、就地利用”模式。通過以鎮為單位設立處理點,有效減少垃圾長途運輸帶來的二次污染和成本壓力。目前,吳中農發集團正以臨湖示范點為樣板,在東山、金庭等地布局新的處理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