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林琳
盛夏的蘇州,暑氣蒸騰。早上8點半,中鐵四局二公司的廠區里,員工張艷玉牽著6歲的小兒子走進辦公樓,12歲的大女兒背著書包緊隨其后。這個夏天,跟著爸媽去上班,成了相城經開區不少企業職工子女的新日常。
從單個企業的“試水”到產業園的“集群推進”,從簡單看護到成長賦能,相城經開區將青少年公益暑托服務點搬進企業辦公樓,用“小托管”的溫度化解了產業鏈一線職工的“暑期憂”。
員工點贊:這福利比發獎金還暖心
“兩個娃去年上托管機構,一個月4000多元,相當于我大半個月的工資。”張艷玉的手機記賬本上,還留著去年暑假的開銷記錄。作為雙職工家庭,丈夫常年派駐海外項目,暑假公婆回東北老家后,孩子的看護問題曾讓她無數次在上班和顧家間糾結。
今年7月,中鐵四局二公司的青少年公益暑托服務點一開,張艷玉第一時間報了名。“8:30到17:00的托管時間,跟我的上下班時間完美重合。早上一起出門,傍晚牽手回家,路上娃會講今天做了什么實驗,我也能聊聊工作中的趣事。”張艷玉感慨地說,現在公司提供了免費的暑托服務,自己干起活來踏實多了,這福利比發獎金還暖心。她的話也道出了同事們的心聲。
在中鐵四局二公司,像張艷玉這樣的新蘇州人職工占比超90%。企業前期摸底時,35名6-12歲的職工子女預報名,正式開班時增至41人,幾乎覆蓋了所有適齡孩子。“我們把閑置的老辦公樓改造成暑托場地,既和辦公區隔開互不干擾,下樓就能到食堂,中午家長能陪孩子吃飯。”中鐵四局二公司青少年公益暑托服務點負責人蔡朝陽說,場地改造雖花了些功夫,但看到職工們不再因接孩子頻繁請假,覺得“值了”。
同樣被暑托服務暖到的,還有中億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員工后永義。他的女兒連續兩年參加企業暑托,“以前暑假只能把孩子送回甘肅老家,老人管不住,作業沒人輔導。現在每天跟著我上下班,作業完成了,還學會了剪紙、漂漆等非遺手工。”后永義說,這份貼心讓他真切感受到“企業把員工放在心上”。
作為相城經開區去年首個試行暑托班的企業,中億豐今年持續擴大暑托質效,實行分段式雙班主任制,托管人數從53人增至66人。在這些孩子的父母中,本地戶籍僅7人,近半數來自黑龍江、甘肅、河南、山東等地。“我們4800多名員工里,不少是技術工人,暑托真是剛需。”中億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團委書記廖欣昀坦言,企業培訓大樓的教室配齊了電子大屏,還特意騰出兩間瑜伽室當午休房。
企業暑托從“托管崗”變身“成長賦能站”
7月23日下午3點,中億豐青少年公益暑托服務點的B班教室里,30多個孩子正圍著非遺老師學習手工圖案繪制;樓上A班教室的學生應對自信提升的考驗——勇敢小喇叭。下午3點30分,在蘇州大數據產業園的共享空間,一群穿著紅色隊服的孩子正跟著教練練習帶球過人——這里的暑托服務點,每周一三五的足球課成了“爆款”。

相城經開區的企業暑托,早已跳出“單純看護”的范疇。今年7月7日開班的多個服務點,構建起“課業輔導+興趣培養+安全守護”的三維課程體系,4-6周的托管期里,孩子們不僅能按時完成作業,還能接觸到平時難得體驗的課程,以及實地參觀父母工作場景。
中鐵四局二公司的暑托服務點,第一課就帶著41個孩子參觀企業“實文化”館。館內陳列的鐵路建設老照片、高鐵模型,配上講解員的生動講述,讓孩子們知道“爸爸修建的高鐵能跑多快”。“我們還安排了鐵路主題電影和繪畫課,讓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更懂得責任與擔當。”蔡朝陽說。
與去年相比,今年中億豐的暑托服務在課程設置和師資力量都上了一個新臺階。為實現精準教學,暑托點按1至3年級、4至6年級分為A、B兩個班:A班側重“帶學+互動游戲體驗”,B班則更注重培養團隊協作與自主表達能力。課程體系圍繞心理健康、藝術療愈、專注力訓練、減壓輔導、非遺文化、益智游戲、自然教育等主題展開特色小組活動。“在體育鍛煉之外,我們還增設了唱歌、吉他等藝術類課程。”廖欣昀說。
“在這里寫作業效率高,還學到了很多新知識,認識了好多新朋友。”后永義的女兒后夢騁掰著手指數收獲,童言童語里,藏著企業暑托從“看護所”到“賦能站”的蛻變。
蘇州大數據產業園在共享空間搭起微縮球場,孩子們穿著蘇州隊同款隊服正練習控球技術。“4周12節課,從控球到過人,孩子們不光能看‘蘇超’,暑托服務結束后也能像隊員一樣上場比賽。”教練郭永俊邊示范動作邊說。
企業暑托升溫背后:如何讓“暖心”可持續?
“轄區制造和研發企業多,年輕人占比高,其中又有不少雙職工家庭,一到寒暑假,帶娃就成了頭疼事。”相城經開區團工委副書記薛琪說。
從去年中億豐“單槍匹馬”試水,到今年中鐵四局二公司、蘇州大數據產業園接力跟進,相城經開區用“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多方聯動”的模式,讓公益暑托在產業鏈上扎了根。目前,3個企業暑托點已服務147名職工子女,而這背后,是真金白銀的投入。
廖欣昀給記者算過一筆賬:中億豐6周暑托,電費、教具、師資、午餐等總投入約15萬元;蘇州大數據產業園僅社工機構服務費就花了2萬多。“場地方面我們反復協調,拿出了最好的設施保障暑托服務運行。”相城經開國控集團總經理沈毅坦言,暑托服務推出后廣泛受到園內企業好評,“幫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才能留得住人,才能穩住產業鏈。”
對小微企業來說,單獨辦暑托力不從心。蘇州大數據產業園的解法頗具智慧:整整合園內100多家企業的需求,集中開辦暑托點,吸納了40位職工子女。“我們沒場地、缺經費,產業園牽頭就好辦了。”一家初創企業負責人說。
在這場“共生共贏”的實踐中,政府的角色不可或缺。相城經開區團工委聯動工會、學校、國企等多方力量,為企業提供課程設計等支持,還協調部分經費補貼。“我們要讓團組織的關懷,精準觸達企業發展最需要的地方。”薛琪介紹,暑托點特意布局在企業內部或周邊,既保證職工“步行可達、午休可探望”,又實現工作與托管互不干擾。
為提升服務專業性,各暑托點引入專業社會組織負責日常授課與管理,同時邀請教師志愿者、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為孩子們提供作業輔導與學習答疑。針對課程設置、上下學登記、安全保障等核心環節,團工委建立了定期檢查指導機制,筑牢服務質量與安全底線。
不過薛琪也坦言,專項調研顯示,不少企業對提供暑托服務仍有顧慮,集中在場地協調難、經費壓力大、安全責任重等方面。要進一步擴大企業暑托服務的覆蓋面,仍需政府、企業、社會機構等多方持續協同,探索更可持續的運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