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可 李浛芃
昨天,在蘇州盤門景區,杭州游客陳晨舉著手機對著一旁的女兒喊:“快看,這就是許仙當年來過的地方!”這個暑期,借助《新白娘子傳奇》30周年熱度再燃之機,蘇州多個曾出現在影視劇中的地標迎來客流高峰,“跟著熒屏去打卡”成為文旅市場的新熱潮。
從盤門的古城墻到平江路的青石板,從拙政園的回廊到專諸巷的幽深,熒屏里的場景照進現實,游客們把“看劇的情懷”升級為“可參與的人生片段”,在這些熟悉又陌生的“記憶錨點”中完成了一場場跨越時空的圓夢之旅。

從“看劇”到“追景”
熒屏效應燃爆蘇州街巷“打卡熱”
下午4點,深圳游客陳鑫星抵達平江路。他此行的目的地,是衛道觀前的《慶余年2》沉浸式主題街區。“從第一季追到第二季,今天終于能走進劇中的世界了!”陳鑫星是熱門影視劇《慶余年》的鐵桿粉絲,為了打卡劇中“南慶”取景地,專門騰出一天時間前來打卡。他一會兒在“抱月樓”牌匾下模仿主人公范閑運籌帷幄的姿勢,一會兒半蹲著拍攝“慶帝長廊”,“劇中范閑在這里密談,現實中我身處同款場景,好像自己也成了劇情的一部分。”
從“看劇”到“入戲”,這樣的“追景”現象在蘇州老城街巷處處上演。因電視劇《都挺好》大火的平江路“食葷者”原型——翰爾園茶館,以及劇中蘇家老宅——五卅路的同德里,如今仍是游客來蘇必打卡的“蘇大強同款”坐標。曾經出現在熱門劇集中的低調小巷——專諸巷,也因劇中場景被挖掘出來,巷內特定角度的古墻和石板路成為攝影愛好者的取景目的地。
在拙政園的回廊水榭間,游客尋覓著87版《紅樓夢》“大觀園”的雅致風韻;盤門古城墻下,有長輩領著孫輩講述《新白娘子傳奇》中“許仙發配蘇州”的經典片段,并合影留念;退思園內,張國榮電影《風月》取景的雕花窗欞與粼粼波光交織,吸引影迷移步換景,沉浸體驗戲中人的心境故事。
影視IP引流效應顯著
線上熱議引爆線下流量
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這股“打卡熱”的討論量居高不下。搜索“《新白》取景地”“跟著《慶余年》游蘇州”“平江路《都挺好》打卡”等相關話題,累計播放量已達數億次。無數用戶分享著在盤門模仿許仙、在專諸巷拍“保和堂”、在平江路尋找“食葷者”的攻略與美照。“來蘇州打卡影視同款”成為許多年輕游客的行程之一。
這股力量持續撬動著國內的文旅市場。《2024“影視+旅游”融合報告》顯示,“影旅融合”帶火地方旅游,帶動游客、收入雙增長。《繁花》帶火了上海“至真園”原型餐廳,《狂飆》促成了廣東江門“同款”騎樓路線,《玉骨遙》讓湖南九嶷山成為仙俠迷的圣地,《去有風的地方》則讓大理鳳陽邑村從寧靜古村變身為治愈系網紅。蘇州“影視同款”線路的訂單量也同比上漲,在多個OTA平臺都上線了“影視同款跟團游”套餐。
如今,追尋熒屏足跡、復刻劇中場景,已成為吸引游客特別是年輕客群的“流量密碼”。當熟悉的屏幕畫面在現實中被激活,游客在沉浸式探索中收獲超出預期的文旅體驗。影視和旅游的創新融合方式,也為當地的文旅消費注入新動能。
觸發“記憶錨點”
情感共振推動深度體驗
在蘇州大學東吳智庫副院長、旅游管理系教授周永博看來,蘇州能接住“跟著熒屏打卡熱”的核心優勢在于其深厚的城市底蘊與影視呈現內容的天然契合。“《新白》的溫婉詩意、《慶余年》的厚重歷史感、《紅樓夢》的精致典雅,乃至《都挺好》中展現的蘇式煙火氣,都與蘇州獨特的江南水鄉基因一脈相承。游客置身其中,不會感到疏離或違和,‘追景’體驗才顯得自然而深刻。”
蘇州市心理衛生協會副秘書長覃小珊從心理學層面闡述了更深層的原因:“影視劇所描繪的清晰地點和情節,正成為存儲觀眾相關情感與記憶的物理載體,我們稱之為‘記憶錨點’。當人們帶著預設在腦海中的情感歸屬抵達實地時,會產生強烈的情感投射與身份代入,有替代性表達甚至療愈功能。”
覃小珊進一步舉例,當游客站在盤門古城墻前,或是在平江路找到那間熟悉的茶館時,《新白娘子傳奇》或《都挺好》的片段會自動從記憶中浮現。她強調,“現實場景與影視片段在此時重疊,完成了一場‘雙向奔赴’。游客尋找劇中細節的過程,本質上是借助現實空間延續對虛擬故事的情感共鳴,讓感動從屏幕延伸到現實世界得以安放。這種深刻的情感聯結,賦予了地理坐標超越本身的意義,讓‘到此一游’升華為一種極具價值的‘圓夢之旅’。”